清华教授彭林痛批:中国人已陷入群体性迷失,“半人时代”横行

在一档访谈节目上,垂垂老矣的院士先鞠躬向台下的观众行礼,又主动上前与主持人握手。

与院士的彬彬有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盘着二郎腿的主持人,她不曾起身迎接,而是心安理得的接受着老院士的致意。

这位主持人不尊重长辈、不尊重知识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

身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的彭林痛批:“不知道那个主持人什么本事,腿能岔到那个程度。这个人最没文化,她做的都是高端访谈,可每次一开场,都是她一个人坐在中间,架着二郎腿。但她竟然坐着跟老学者握手。后来我讲课时,特别愤慨,据我所知,主持人的腿,没什么毛病,你怎么能这么傲慢!一直到那个老院士走了,主持人还是站着跟人家握!”

网友们纷纷留言:“不愧是专家,言简意赅的说出了多少人的心里话!”

自此,敢说真话的彭林教授成了人人追捧的顶流。

“我们失掉自信力了吗?”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年,彭林出生于人文水乡:无锡。

在那个文盲率居高不下的年代,彭林竟考入了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毕业后,分配至摩托车厂,担任装配钳工。

是金子总会发光,钟爱文学与传统文化且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彭林,在当了6年技术工种后进入子弟学校当老师。

任教八年,他培养了无数的优秀学生,也赢得了校长吕菊芬的认可,得以有机会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深造。

彭林先考研、后读博,并编写了属于自己的著作,毕业后,他成功留校任教,又在世纪末,以优秀人才的身份,被清华大学引进。

如今的彭林已然成为博士生导师,还在多个学术理事会身肩要职,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出身于底层的彭林也更了解普罗大众,他总希望以自己的特立独行和敢为人先,来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忱。

彭林自从任教以来只参加学生们的毕业典礼,但拒绝在合照上出镜。

他说:“这不骗人嘛!本科、硕士的学位服都是西方的,上边戴个学士帽,手上还卷了纸。它是从西方基督教的道袍演变来的,所以我从来不拍!我是中国毕业的,也是中国培养的,我为什么要穿西方的衣服?”

彭林不只是对学位服有意见,也对平日里的着装很挑剔。

彭林在节目中愤慨的说道:“五千年礼仪之邦,我们自己连穿什么衣服都要学洋人,手怎么摆也要学洋人。我们的传统服装很丰富,但西方对我们的渗透很厉害,远远超过我们中国人捍卫自己的力度。比如说,穿衣服,我们是右衽。什么样的人左衽呢?人死了,丧服。死人穿的衣服,跟活人的衣服,是反着的,你能不能盼自己点好?”

除了洋装,彭林对洋节同样很是排斥。

彭林认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是民族文化凝聚的核心。

如果大家都不注重这些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反而去过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渐渐地,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就丢失了。

至于元旦是否是洋节,彭林认为不完全是。

首先,元旦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历史上我国的元旦,指的是元月元日。而现在的正月初一,是春节。

其次,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主张“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因此改用西历纪年。

西历元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凯撒时期,当时他为了祝福双面神,才把这一天定为元旦。

因此,元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并非洋节。

彭林分析,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是高度自信的,直到鸦片战争以后,国家陷入危亡,民族开始陷入恐慌。

所以,当时很多自恃清高的学者开始倡导全盘西化,改用西方历法,引进西方服装,甚至要消灭汉字,以胡适为代表的文人影响深远,以至于到今天,大家仍然盲目崇拜西方。

彭林像鲁迅先生那样,发出震耳欲聋的质问:“什么都抄外国,我们的自信呢?”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除了西化以外,彭林觉得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失去了方向,“半人时代”横行。

他说:“现在我们举国都在讲发展,什么都在发展,其实我们闭上眼睛一想,所有的发展都是物质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陷入了群体性的迷失。我们忘了,社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人自身的发展。人要发展好了,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人要发展不好,连人都不会做,这个社会,它永远没有幸福指数可言。”

群体性迷失这一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彭林的同事、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彭兰。

彭兰在文章《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互联网群体互动效果的两面观察》中对网络中的群体性迷失给了明确的概念。

网络群体性迷失是指网络群体心理作用下,个体丧失理性,导致集体性的或愚笨、或疯狂、或盲从的现象。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可以自由自在的分享,也能够窥探到其它阶层的生活方式。

彭林认为,群体性迷失是非常普遍的,社交网络平等自由的信息传播模式,是不惧后果的发表观点的虚拟世界。

一方面促进了群体智慧和力 量的汇聚,使群体互动呈现出较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群体盲从、群体愚笨的群体性迷失效果,因此发生在社交网络中的群体性迷失只是群体互动过程中的一种结果,它既不是随时都发生的,也不是一种意外现象。

彭林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我不论问谁,他都说自己有骨气。可是,在网络上,总有些人,看到别人炫耀自己的豪宅、跑车,就会情不自禁去喊人‘爸爸’。现在,什么‘国民爸爸’、‘国民公公’,还有这那的不在少数。这是典型的迷倒在了人家的金钱之下。你都不去查查,这是不是人设,也不去想想,人家会不会给你。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重视亲情,尤其重视父母的,可你总管一个不认识的人叫爸叫妈,这让你父母怎么想?”

彭林觉得,这种“拜金主义”、“认钱作父”只是众多群体性迷失的其中一种。

此外,话语压制、盲目攻击、感情狂热也是非常典型的。

中国文化在日韩?

彭林觉得,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韩国就做的很不错。

当年,韩国经济刚刚腾飞,国内各种不文明现象横生。

在1988年拿到奥运会举办权后,韩国当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八年时间重点恢复传统礼仪,提出每人每天礼让10次的建议,汉城奥运会大大提升了韩国的国际形象。

彭林曾提议效仿韩国,每人每天礼让三次,只是没有人附和。

彭林还当过不少韩国留学生的导师,有个学生让他印象极为深刻。

学生来中国之前,非常兴奋,表示:“终于能去真正的传统文化中心学习了!”

可来到中国以后,他有些失望,见到老师,他会行90度鞠躬礼,面对同学,他只说敬语,结果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

留学生回国探亲后,大家都说他变了,变得没有礼貌了。

于是,彭林就让这位留学生向中国学生讲述韩国人的一天。

这个留学生生活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早上,家庭主妇起来做好饭,再叫醒丈夫洗漱。

然后,两个人到长辈门口,先有意识地咳一声,让老人事先有所准备。

长辈说:“进来吧。”夫妻再进去请安,问昨天晚上休息得好不好,吃饭时,最尊的位置是长辈坐的,天天如此。

日本也是这样,日文里有一个汉字,由“身”和“美”字组成,意思是身体美。

比如吃饭时,父母先动筷子,孩子再举筷,孩子从小要想到父母的辛苦,父母还没有吃饭,孩子怎么能先吃呢?

除了韩国外,日本在保存礼仪方面也是可圈可点。

日文里有一个汉字,由“身”和“美”字组成,意思是身体美。

比如吃饭时,父母先动筷子,孩子再举筷,孩子从小要想到父母的辛苦。父母还没有吃饭,孩子怎么能先吃呢?

彭林说:“日本也曾有过全盘西化的声音,可经过一番争论,日本人意识到,任何一个民族都应有自己的民族礼仪,应该继承优良传统。”

彭林去日本、韩国这些亲西方的国家,从不会感到陌生,因为他们的人文环境,都与中国传统极为相近,而非沿袭西方的那一套。

彭林不解道:“礼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东西,礼是进步的产物,而非落后的产物。我们可以去看看,世界上哪个民族不讲礼?偏偏我们这个礼仪之邦今天却不讲了,人与人之间没礼貌,动不动就开打,这像什么样子?”

礼崩乐坏需克己复礼

对于重拾自信力,重新找到迷失的方向,彭林指出了一条路--学礼。

他说:“中国人不能失去‘礼’,就像西方不能失去基督教。”

彭林出版了不少关于中华传统礼仪的书籍,也对《周礼》有着深刻的研究。

在倡导“礼制”的这条路上,彭林遇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

有人认为,繁冗的礼仪,早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它抑制人性,是“吃人的礼教”。

不过,《周礼》是古代中国政治的百科全书,不读它就理解不了中国历史,读《周礼》要有一种辩证思维,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比如,尊师重道,就是非常值得传承与弘扬的,学会尊重师长,就能学会尊重其他人,这与创新并不冲突,也不会压制人性。

在传统礼仪当中,老师讲话时,学生是不能随便插嘴的,要等老师讲完了再说。

两个大人说话,小孩不能随便插嘴,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尊重。所谓尊重,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

古代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作为孩子,是不能轻易写和读出父母名字的;作为学生,也不能念出老师的名姓。

但西方不同,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大名,缺乏长幼尊卑之序。

他说:“上课时在座位上随便插嘴,在教室里随便走动,不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小孩怎么可以这样呢?过分张扬个性,不讲纪律和群体,不尊重别人的风气,也影响到大学生称自己的指导教师为老板。这么一来,传统的师生关系就被颠覆了。”

曾经当过中学老师的彭林认为,应当从教育入手,促进传统礼仪的传播,从而改变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倘若如此,与野蛮人无异。

彭林提倡,人不能太注重于表现自我,不能失去中国人的含蓄内敛。

杨振宁、李政道同样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成长的,但照样拿诺贝尔奖,竞争并不一定要表现在形式上我尊重对手,并不等于我不和对手竞争。

竞争,应当是君子之争,具体可以参照古代的乡射礼。赛前,对手彼此作揖而升,不论输赢,都会在结束后一同饮酒。

但这丝毫不影响彼此之间的竞争。亚洲的许多比赛,比如摔跤、相扑、跆拳道等,比赛前后双方都要行礼。

如果把对方打败了,会说“承让,承让”,“失敬,失敬”,尽管取得胜利,依旧保持谦虚的态度,让别人很体面。

彭林感慨道:“尊重对手和自强不息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儒家没有希望大家成为很迂腐的人。”

总结而言,彭林教授的观点,是想让人学会尊重,并非极端的标榜与西方脱钩,也并非主张拒绝全球化,而是希望我们能重拾并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基督文化形成切割。

如此一来,国人就能在物质发展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精神内核,变得更为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