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开发碳汇 农业部与中研院㩦手创新净零科技

中研院长廖俊智(左)及农业部长陈俊季17日签订双方合作备忘录。图/农业部提供

面对净零减碳的国际同侪压力,台湾没有不积极跟进的可能。由于占台湾总排放量近五成的工业部门、以及牵涉人数最多的交运输部门,支撑了台湾经济与生活的双主轴,低碳排的农业部门进一步创造自然碳汇,达到碳抵销的效果,是为净零减碳的最大贡献者。

农业部部长陈骏季和中央研究院长廖俊智17日共同签署净零减碳科技研究推动合作备忘录,双方在既有合作基础上,就专长领域致力于深化农业净零减碳的科技研究合作。廖俊智强调,农业部门在台湾有逾600万吨的碳汇产出,可支援工业及交通部门,双方也将共同建置自然碳汇监测、验证方法。

廖俊智表示,大自然透过生态系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换成无害但不易分解的形式长期储存于森林、土壤、与海洋之中,形成自然碳汇(natural carbon sink),若能增加碳汇吸存总量,将可缓解全球减碳压力,特别是对不易避免排碳的部门,是有效的补偿方式。

农业部和中研院已有多项净零科技研发成效案例,如高固碳狼尾草种植试验、海藻近海养殖试验等先导研究,17日签署MOU意期未来将更着力于「增加自然碳汇」及「减少农业部门碳排」两大目标,发挥各自优势,循「创新研发X现场试验」合作模式,加速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垂直整合。

农业部长陈骏季表示,农业场域包括森林、农田、海洋等可作为自然碳汇绿碳、黄碳及蓝碳汇集场域,亦是推动以自然为本资源全循环零废弃之空间,农业部积极推动「减量」、「增汇」、「循环」及「绿趋势」四大政策主轴,力拚2040农业净零。

陈骏季指出,既有科技还无法实现农业净零,期望强化与中央研究院合作,探索创新农业净零减碳科技及应用方案,并朝向「创新研发、落地应用」的合作方式,确保减碳、增汇、循环科技研发可落地应用,提供农业净零解方。

中研院民国111年曾发布《台湾净零科技研发政策建议书》,认为农业部门除了农林牧业剩余资源可利用,亦可妥善利用休耕或废耕土地种植高固碳效率作物移除二氧化碳,增加自然碳汇达到碳抵销之效果。此项建言,透过此次的MOU签署加以落实。

中研院该建议书指出,目前我国耕作地约有79万公顷,其中约22万公顷属于短期休闲地,还有约5万公顷属于无耕作的长期休闲地,在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及生态的前提下,应可利用约一半面积的长期休闲地种植生长周期短、且固碳能力较佳的草本植物,如狼尾草。狼尾草单位面积产量为 250 公吨/公顷/年,因此2.48 万公顷面积每年可生产620.5万公吨,发电潜能46.5亿度,可将之消化的发电装置容量约须0.97 GW(以发电效率 30%估算)

此外,我国农业与废弃物部门的2018 年碳排量合计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约3%左右,中研院指出,该比例虽不高,但土壤施肥、水稻种植等农业操作的排放占比,却是为最大宗,近一半的农业部门排放量皆源自于此,加上废弃物处理本身的排放占比也很大,创新净零科技研发改善这两项目,将是农业减碳能否达标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