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不到7000只!他花30年纪录黑琵生态奇迹:想证明台人很善良

生态摄影家「黑琵先生」王征吉。(摄影・郭涵羚 )

「挠坏挠坏飞啊飞,飞来府城王城西,飞到七股曾文溪,挠坏爱来咱土地。挠坏来自遥远地,飞来宝岛好做伙,停伫塭墘佮溪底,歇困过冬食鱼虾,等到明年3、4月,补充体力通飞回……。」

这是台南七股一带的童谣。挠是搅拌、坏是汤匙,「挠坏」(台语,音la poe)是居民对黑面琵鹭的称呼,形容这种鸟像汤匙般的长喙,左右摇摆在水面捞食的模样,因为姿态优雅,又被称为「黑面舞者」,是濒临绝种鸟类,全球仅6千多只。

优雅的黑面舞者全球最爱的度冬地,就是台湾,每年超过6成会飞来台湾。近30年来,牠们从全球不到300只,增至20倍。好客的台湾人,怎么款待这群冬季娇客?

3月底即将上映的纪录片《守护黑面琵鹭》,是生态摄影导演梁皆得历时30年、走访多国拍摄的作品,记录着一群台湾人守护黑面琵鹭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从「黑琵先生」说起,这是生态界对摄影家王征吉的暱称,或也称他Mr. Happy。他满头白发,配上因长年在户外拍黑面琵鹭所晒出的黝黑皮肤,衬得总是大笑的他,牙齿分外洁白。

但是Mr. Happy追黑琵的故事,却一点都不Happy。

一件黑琵枪击案契机

他要撕台湾「死亡岛」标签

1992年底,台南七股发生枪击事件,3只黑面琵鹭倒卧血泊,两只被发现时已死亡、一只被送到台北市立动物园后不久也身亡。

是谁开的枪?没人知道。但当时滨南工业区开发案正沸沸扬扬,包括烨隆与东帝士集团分别提出「钢铁城」与「七轻石化炼油厂」等计划,却与当地人士建议设立的黑琵保护区冲突,推测是有心人士打算开枪吓走这群挡人财路的鸟,却意外打中。

3只无辜的保育类动物被枪杀丧命,加上台湾当时正深陷走私野生动物、屠杀海豚、买卖犀牛角与老虎骨等事件阴影,一时世界舆论哗然。国际保育团体的广告中,一部电视流出鲜血,萤幕上写着的Taiwan转变成Diewan,把台湾形容成「死亡之岛」。

「其实这不是我的线,但因为我是南部唯一拥有大砲(超长焦距望远镜头)的摄影记者,就被派去。」当时王征吉是《中华日报》台南市的摄影记者,他追着新闻、心底很沉重:「黑琵当时全世界不到300只,来阮(台语,我们)台湾做客,我们台湾人明明很好客,竟然有人这么狠心!」

他一方面没办法理解,台湾人明明不愁吃穿,为什么会这么野蛮?另一方面,他很想向世界证明,台湾人其实很善良。

「我不想让台湾染上血色,我只是一个摄影,没办法做什么,但是可以透过镜头,去证明这些事情。」他说。

他想拍更多黑面琵鹭、让台湾人了解这种鸟的珍贵之处,或许就不会再戕害牠;若是记录下更多牠们在台湾的生活点滴,让世界知道,牠们在台湾时有多开心,或许就再也不会有这种悲剧发生。

47岁中年辞职专心追黑琵

远赴非洲竟遇车祸丧妻

那时他47岁,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辞了记者工作、关掉正兴盛、有6个摄影棚的婚纱店副业,开始认真拍黑面琵鹭。

但是,悲剧却发生在他身上。1994年,太太陪他去南非拍摄非洲琵鹭,前往保护区途中,他开车贴近山壁、车辆爆胎酿成车祸,同车的妻子与朋友母亲弹出车外,当场死亡。

最爱摄影的他,难过得整整一年完全没有办法碰触相机,心底只有无尽懊悔。「我为什么要拍黑琵!我太太跟我结婚25年,一天福都没享过,如果我不会摄影、如果我没有带她去非洲拍琵鹭,她是不是现在还在⋯⋯?」

孩子看着父亲终日忧郁、唉声叹气,劝他:「妈妈是希望你拍黑琵,才陪你去的。」这句话打醒他,他狠狠哭了一回,并且决定,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妻子的一周年忌日,王征吉重回南非的车祸现场,他喃喃祝祷,跟天上的妻子说:「我要重新出发了,要把那次没有拍到的琵鹭拍回去,妳在天上要保佑我,谢谢妳一直陪我。」那次拍摄出奇的顺利,仿佛妻子在天上赞许他。

他从此再也不怀疑自己走的路,一面拍、一面参与各种保护行动。1996年,他第一次举办黑面琵鹭摄影展,像个传道士,带着影像,从台湾头走到台湾尾展览、演讲,将这群娇客的身影跟生态,传达给更多台湾人知道。

同时,许多像王征吉这样的人,默默到处奔走,推动台南七股成立国际黑面琵鹭保育中心,保护栖地、进行生态研究,也设置导览与巡逻员,透过导览活动将保育观念带入民间。

「黑面琵鹭是保护伞物种。牠们在的地方,表示鱼类、水生植物、甲壳类⋯⋯都很好,湿地环境很稳定。保护牠们,就是保护其他水鸟和近海生物。」王征吉说。

罹癌仍放不下拍摄

「我每一天都很努力活着」

但是2002年冬季,台南七股发生黑面琵鹭集体肉毒杆菌中毒事件,他也加入抢救行动,跳进冬季冰冷的水中,将中毒的黑琵一只只抱上来送医,一共抱了十几只。

「抢一秒钟就救一条命,」他回忆,「那是天灾,可能牠们吃到的鱼啊虾有些腐坏,就中毒了。」那年中毒身亡的黑面琵鹭有73只,占来台的数量约八分之一。这也反映在栖地缩减下,候鸟密集聚在同一块土地,任何危机来临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但悲剧或许酿成转机,促使台湾更重视黑面琵鹭的保育问题,不但举行大型国际研讨会,也促使农委会颁布应变措施,更使当地每年举办救援黑面琵鹭的防护演练。

2012年,他罹患大肠癌3期,但因为约好了带导演梁皆得去日本福冈拍黑面琵鹭纪录片,他隐瞒剧组、硬把手术时间延后。等到导演知道时,已经是动完手术后的夏季。

「他扛很重的摄影器材,拍到黑琵时笑咪咪的,完全看不出来生病啊。」梁皆得说起这事很错愕,语气充满抱歉跟无奈。但王征吉不以为意的露出招牌笑容:「唉呀,我工作还没做完,老天不会叫我回去的啦。」

因为拍黑琵,让他有跟病魔战斗的无尽力量,年近八旬的他,现在仍可一手扛起7公斤的大砲,也练就一身预测黑面琵鹭行为的奇技。有人想拍在台度冬的黑面琵鹭,只要问他到哪里拍,通常都能预测奇准。

「黑面琵鹭所有栖地我都去过了,就差俄罗斯。」但因为疫情、俄乌战争,拍摄行程不断延后,「我等了5年都没办法飞去,所以我每一天都很努力活着,一定要等到拍到那天!」他说。

黑琵从全球不到300只,到现在全球的6千只以上;台湾从「生态杀手」到黑面琵鹭最爱的第2个家,每年有超过6成来台度冬。这是学者、绘本作家、赏鸟人、基层公务员、养殖业者等无数个王征吉般的小人物努力至今的成果。

「人家形容一个好地方叫做『鸟语花香』、一个坏地方是『鸟不生蛋』,」他问:「你希望台湾是哪一种?」

商业周刊18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