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极端气候 北市软硬兼施多管齐下防灾

于建筑物及停车场出入口设置防水闸门(板),第一时间做好自主防灾。(台北市政府工务局提供)

全球气候变迁,极端暴雨成为新常态,并已在世界各地普遍发生,以今年为例,6月印度德里洪灾,记录到228mm/日的豪大雨,是当地88年以来的单日最高雨量。台湾亦然,今年7月10日一场午后雷阵雨,北市多处时雨量就飙破100毫米,10分钟雨量达34毫米,造成市区多处积水。气候变迁带来的挑战,已经迫在眉睫,北市工务局水利处透过软硬兼施和公私协力的方式,多管齐下提升整个城市的降雨容受力,来保障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在硬体方面,水利处持续推动防洪工程,针对近期信义区的0710强降雨事件,已拟定短、中、长期改善方案。 包括:提升东大排左岸护岸高度、吴兴街284巷39弄50年老旧侧沟疏通、吴兴街600巷社区山坡地之截流设施、沉砂池清疏及吴兴街284巷分流排水设施及虎林街区域的分流排水设施……等,以避免类似的短延时强降雨,再次溢淹至邻近民宅。

另水利处检视全市集水分区过去较易重复发生积水的区域,优先安排提升排水系统降雨容受度规划设计及施工,针对士林、大同、百龄和中山集水区,陆续推动福林治水园区新建工程、大龙抽水站扩建工程、百龄抽水站新建工程以及中山抽水站扩建工程等,以提升降雨容受度。

加入北市水利处LINE,轻松掌握水情即时防灾。(台北市政府工务局提供)

在软体方面,台北市率全国之先,108年就完成全市抽水站自动化操控的目标,在紧急的情况下,抽水机可以透过电脑来运作,增加抽排水的效率。除此之外,面对极端气候首要就是掌握情报,水利处已建构了完整的水情资讯网,水情相关资讯站点高达400处以上,除水利处之雨水下水道监测站214处、防汛监测摄影机81处、雨量监测站42处、河川水位监测站33处外,并与中央气象署、第十河川分署、工务局大地处等单位共享水情资讯,以即时掌握各区雨量及水位情况。

灾情发生时,公部门的资源有限,要发挥最大的防救灾动员力量,势必需要结合社区民众力量。水利处每年成立3处防灾社区,举办社区自主防灾演练,截至112年底,已完成15处自主防灾社区的推动工作。 对于0710强降雨事件中信义区受灾的里,水利处也将辅导加入自主防灾社区的行列,提升第一线防灾的能力。

另外,北市已于113年1月1日开始,针对本市公共建筑设施推动防洪基准线,将划设标准纳入公共建筑设施的设计原则,防洪基准线最低标准就是基地地面高程至少加30公分,以减少积水溢入建筑物室内的风险。未来期望民间新建筑案亦也能采用防洪基准线兴筑,共同提升建物保护能力。

加入北市水利处LINE,轻松掌握水情即时防灾。(台北市政府工务局提供)

极端降雨的强度越来越大,要结合科技防灾的资讯,才能掌握关键的黄金时间来因应灾情,因此水利处推荐民众加入「恋恋水绿 台北水利」官方LINE,点选「警报器订阅」,订阅民众所在的行政里,日后当订阅区域出现水情警戒时,系统将主动推播警报资讯,民众可即时架起防水闸门或沙包,阻挡洪水淹进一楼住家或地下室,另也可以提前把水沟盖上的杂物树叶……等清空,有效减少灾害的发生机率。(台北市政府工务局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