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实力双管齐下 上海以「城市韧性」应对任性天气

上海以城市韧性应对任性天气。(大陆央视)

上海以城市韧性应对任性天气。(大陆央视)

上海以城市韧性应对任性天气。(大陆央视)

上海以城市韧性应对任性天气。(大陆央视)

大陆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导,具有「抗击打」能力的「韧性城市」已成为中国城市规画中的重要理念。今年夏秋之际,先后有贝碧佳、葡萄桑、和康芮三次台风影响中国超大型城市上海,带来一次次考验。上海凭借硬核能力有效应对,保障城市正常运转和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10月31日,受台风康芮周边环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上海笼罩风雨之中。气象部门发出暴雨橙色预警及台风蓝色预警。此时,位于黄浦区的智慧环卫监管指挥大厅条不紊应对着。全区各路段现场图像被传到数位化管理平台「一网统管」大萤幕。

很快,工作人员就通过监控发现有一处车流量很大路段极有可能积水造成交通拥堵,随即安排一线巡检员工优先处置。接到指令立刻赶往现场,20分钟处置完毕,积水水位降到可控范围以下,避免极可能发生的危害。

在台风到来前,上海已集结近7万名抢险人员随时待命。今年上海受到三次台风影响,除康芮,还有9月来袭的贝碧佳和葡萄桑。尽管来势凶猛,但因准备充分、指挥得当,城市很快恢复正常。这种应对效果和上海已在推行的韧性城市建设有关,所谓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起来。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研究员、长三角城市运行安全专家组成员尹小贝说,韧性城市体现出两个特征:第一,风险冲击过来了能够吸收掉,像海绵一样把雨水吸收住;第二,如果冲击特别大,城市能够依靠自己能力迅速恢复,像弹簧一样压了后能够复原。这体现出韧性的两个能力。从城市角度讲,还要在吸收和恢复过程中总结相应经验,汲取相应教训,最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21年,上海「十四五」规画纲要明确提出要共建「安全韧性城市」,强调城市要保持抗压、存续、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尹小贝称,城市像人一样也有老龄化问题,内在环境变化要求城市具备韧性能力,建设韧性城市是高品质发展和高水准安全良性互动的城市发展范式。

近几年,上海一直努力建设韧性城市。韧性来自软硬体实力。硬体是多年来打造的基础设施,包括海绵城市、地下管网、鹰眼系统等等;软体是数位化管理平台「一网统管」,相当于「城市大脑」,由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管理。

上海于2019年起全面探索「一网统管」。几年发展「一网统管」形成「一纵一横」组织架构。一纵是市、区、街镇级,一横是管理平台上嵌入防汛、消防、交通等82个部门和单位。

硬体让城市更强壮,软体让城市更聪明,软硬体加持,上海在抵御自然灾害时便会表现出韧性。具体来讲,会采取三步骤: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城市面临自然灾害冲击要有免疫力、自愈力和恢复力,才能保持抗压、弹性、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