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身边的“最高法院” 从“家门口”走到“心里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的重大改革部署。审判机关重心下移,就地解决纠纷,方便当事人诉讼……人民群众自此有了“家门口的最高法院”。
山一程,水一程。当年一笔一画勾勒的改革蓝图,已经成为硕果累累的现实之景。
迈步新征程,面对高质量发展对法院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对人民群众对加大巡回审判力度,完善司法便民举措,促进矛盾纠纷更加有效、实质化解的迫切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工作机制正与时俱进、不断深化。
如何进一步做好巡回审判,真正将案件审理、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如何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1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举办“法官讲坛”第七讲,聚焦持续深化巡回法庭工作机制改革、做实“群众家门口的最高法院”。
深化改革 再启新程
“6个巡回法庭自设立以来,共审结案件8.7万件,充分发挥了贴近群众、就地解纷的制度优势。”最高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何帆介绍。
近十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妥善审理了一批重大刑事、民商事和行政案件,依法纠正“聂树斌案”“吴春红案”等重大冤错案件,有效化解跨山西、河南矿权纠纷案等历史遗留矛盾纠纷,妥善破解诉讼“主客场”。
最高人民法院各巡回法庭大力推进高效便民实质性就地解纷,涉诉信访年均下降7.4%,充分发挥司法改革“试验田”“排头兵”作用,涌现出以方金刚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舍小家、顾大家、甘当“燃灯者”的先进典型。
成绩令人鼓舞,改革不能止步。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更高工作要求,巡回法庭工作机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
何帆介绍,去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深入调研总结巡回法庭设立运行8年多来取得的重大经验成效,以及需要不断深化完善的问题,提出了深化巡回法庭改革的方案。
“巡回”与“指导”,成为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再启新程的关键词——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印发《巡回审判规程》,要求审判业务部门“当巡则巡”“能巡尽巡”,真正将案件审理、纠纷化解工作延伸拓展到“群众家门口”。今年1月至9月,院本部各审判庭共计635人次巡回办案202次,涉及1351起案件。
“深化改革前未纳入巡回法庭办理范围的知识产权案件、涉外涉港澳台案件、环境资源案件、国家赔偿案件、少年审判案件等,也都被纳入‘当巡则巡’‘能巡尽巡’范围,实现了最高审判机关的重心最大程度下移。”
最高人民法院各审判业务部门通过开展巡回审判,深入调研了解条线审判实际,系统总结多发易发案件成因,加强类案裁判指导,强化审级监督指导职能,抓实巡回区上诉、申诉案件“源头”治理。
“深化改革全面推开后,我们还将大力加强巡回法庭窗口化解纠纷力度,充实一线工作力量,进一步完善纠纷化解和案件办理机制。”何帆表示。
“深化巡回法庭工作机制改革,是最高人民法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举措。”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表示,巡回法庭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效化解各类复杂争议方面,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
优势互补 强强联合
“行政审判就是一项‘守心’的工作,守的是人民群众对党、对政府、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心,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信心。”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耿宝建讲述了行政庭与第二巡回法庭合力化解“孙氏三兄弟案”背后的故事。
三兄弟从年轻时开始先后在多地、多家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工作,因企业经营不善陆续下岗失业,因担心“老无所养”,十年间与人社局等基层部门因职工身份、工龄计算、社保缴纳等问题产生纠纷,信访不止。
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兄弟了解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能够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便向县政府提出了137个行政复议申请,进而产生了137个一审行政案件,137个二审行政案件。接连败诉后,三兄弟向最高法院申请再审。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收到了137份再审申请、137张光盘、2万页的纸质材料。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行政审判首先要做实‘从政治上看’,推动当地政府落实‘老有所养’政治责任,厚植党的执政根基。”二巡第一时间与行政庭联系,协商如何处理。行政庭在立案阶段就提前介入,为“解心结”“暖民心”奠定了基础。
在厘清三兄弟真实诉求的基础上,行政庭、二巡与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同会商研判认为,审判重心不应该是为了解决案件,而是重在审前化解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力求案结事了,实质解决争议。通过多次实地走访、现场调解,在各方努力下,争议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业务庭室与巡回法庭的协同配合,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能够发挥1+1>2的效果,靠群众更近、贴民心更紧。”
在共同“俯下身察民瘼”的过程中,巡回法庭“审判机关重心下移、就地解决纠纷、方便当事人诉讼”的功能定位不断强化,业务庭室了解条线审判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对下指导的职能作用有效做实,合力促成了老百姓难题的实质解决。
如我在访 有信必复
第四巡回法庭巡回区为河南、山西、湖北、安徽四省,总人口近2.7亿,占全国近五分之一。今年1月至10月一审刑事、民商事、行政案件总数288.5万件,占全国的17.3%,信访量一直位居巡回法庭前列。
“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四巡的涉诉信访工作,一定要标本兼治,‘抓末端、治已病’的同时‘抓前端、治未病’,做好信访源头治理,促推巡回区法院提高一、二审案件质量,从‘根’上预防涉诉信访发生。”
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副庭长杨永清介绍,四巡坚持数据会诊,每季度对巡回区申诉来信来访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将数量排名靠前的案由反映出来的问题梳理总结,及时向巡回区高院进行反馈,有针对性地推动提升一、二审案件质量,预防和减少类似问题重复出现。
今年6月到9月,四巡先后到山西、河南、湖北等省份的中院进行调研、督导,促进提高一、二审审判质量,从源头上预防化解涉诉信访发生。
“有信必复”是人民法院对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杨永清表示,四巡按照“就是头拱地也要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把这项工作落实好。
当前,四巡指派5名书记员负责信件的程序性回复,6名法官和法官助理负责刑事申诉信件实质性答复。今年前三季度共办理来信6891封,7日内程序性回复率100%,3个月内答复率98.15%。
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巡大力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设置了“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做好接访工作。为落实“如我在访”的理念,四巡对接访人员的纪律作风也作出规定,重点是接谈人必须“倾听”,有针对性地“回应”,并做好思想工作。
实质化解 案结事了
房地产纠纷,关系国计民生。
甘肃省永靖县“在水一方”小区系列纠纷已持续10多年。面对“上千户老百姓拿不到房本”的民生难题,面对购房者、开发商、债权人、当地政府等多方面的诉求交织,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办案法官三赴甘肃永靖,推动纠纷实质性化解,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法官李伟讲述了案件办理时的心路历程。
“正确裁判是化解纠纷的基础。”为了解决个案纠纷,法官深入小区查看具体情况,对110件案件分别作出维持原判、二审改判、发回重审、调解、准予撤回上诉和按撤回上诉处理五类裁判结果,赢得了各方对法院裁判的信赖。
“案子结了,但事情还没有完全了结。”因案涉土地被抵押被查封,拿到生效文书的购房者虽然排除了强制执行,但房产证无法办理或权能不完整,老百姓为此信访不断。
于是,六巡法官再赴兰州市、永靖县,召集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债权人、债务人、永靖县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召开座谈会,了解各方关切。经全力协调,最终形成了一揽子解决问题的《会商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从小区居民提出的诉讼案件作为切入点,深刻洞察了案件背后潜在的居民办证难、企业生存发展难、政府信访维稳压力大等风险问题,通过精准指导、科学调度,使各方都能够坐到一起谈问题、想方案,找准问题症结及各方关切的核心利益。”
永靖县副县长高国林表示,《会商意见》合理回应了各方关切,保护了各方权益。“老百姓的红本本有了着落,债权人债权回收有了出路,债务人重返市场有了希望,也给县上减轻了压力,提供了莫大的助力。”
《会商意见》签约当天,第六巡回法庭副庭长罗智勇带队再次来到永靖县,进一步释法说理。历经十年困局的民生难题,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目前,各方按照《会商意见》向前稳步推进工作,成效正在一步步显现。
不走入实地,难以体会矛盾纠纷如此复杂;不落到笔头,难以体会“家门口的最高法院”的分量。参与报道该系列纠纷案的人民网党政采访部主任申亚欣,与大家分享了采访后的体会。
“当我们落笔细细梳理,能深深感觉巡回法庭的意义。”申亚欣说,这件既有央企也有民企,既有政府也有百姓,既有安全也有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得到实质化解,背后是巡回法官的初心和使命,是每一个具体家庭的幸福生活。
群众身边的“最高法院”,从“家门口”走到了“心里头”。
在法官的努力下,案件当事人罗仕贵终于拿到了心心念念的房产证——
“法官们用实际行动让我们明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只要相信法治、依靠法治,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