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生殖扩大补助诞生1万名新生儿 男女「知识差」恐成求子障碍

生殖医学会理事长陈美州(左起)、国民健康署副署长魏玺伦、中华民国生育医学会理事长黄贞瑜共同提醒,备孕夫妻应避免双方的生殖知识差,以及求子路途中的时间差与温度差,才能降低求子失败风险。(王家瑜摄)

人工生殖扩大补助自2021年7月上路将满2年,迄今已有近7万件次申请、拨款率达9成,共诞生1万余名新生儿。但医师指出,由于两性对于生殖存在「知识差」,以及求子路途中的「时间差」和「温度差」,都是导致生育受阻的元凶。

美美(化名)和先生婚后有生育规画,肚子却迟迟没有动静,让她有点紧张,但先生安慰她「你还年轻、不着急」,转眼美美已经38岁了,夫妻俩这才下定决心求诊,却多次植入胚胎失败,在反复的期望和失望之下,让美美焦虑难眠,尽管先生体贴地说「两个人也很好」,美美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如果早一点求诊,是不是就有机会生育了?

台湾生殖医学会与中华民国生育医学会透过OpView大数据平台统计,从一年高达3万4000笔生殖医学/不孕症的网路讨论声量中,高达4分之1都与老公有关,其中有近6成是抱怨老公的「不同步」,包含检查不主动、疗程不积极,以及想提前结束疗程等,都是不利于求子的障碍。

生殖医学会理事长陈美州表示,夫妻在求子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差、时间差和温度差;有研究指出,女性倾向积极寻求备孕或医学资讯、比较各种治疗方式,男性通常是被动接受,或投入治疗后态度不积极,其消极表现常引发女性的不满情绪。

中华民国生育医学会理事长黄贞瑜指出,备孕夫妻常见错误生殖知识像是「自以为年轻还能生」,但无论男女,30岁生殖能力开始急速下降,而台湾初婚男女平均年龄已达32.3岁和30.4岁,提醒有备孕计划的夫妻不宜拖延,30岁起就要透过科学检查了解自身生殖力。

黄贞瑜提醒,现代人生活型态加上保养有术,皮肤老化可能不明显,40多岁女性仍有年轻的外貌,但可别忘记自己的卵巢已经逐渐老化,务必及早面对;提醒备孕夫妻即时接受精卵检查、不孕治疗过程应充分沟通、面对疗程有信心,有助于顺利迎接新生命。

国民健康署副署长魏玺伦表示,人工生殖扩大补助上路以来,申请人数持续上升,迄今已有近7万件申请、拨款率高达9成;目前共诞生1万0285名宝宝,单胞胎率达88%,兼顾母婴健康,单一植入与双胚胎植入的比例更高达94%,仅次于纽西兰及澳洲,且与过往人工生殖常见早产状况相比,足月出生比例达75%、出生体重超过2500公克的婴儿比例也达76%。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正常性生活无避孕超过1年,但未能怀孕,即符合不孕症标准。人工生殖扩大补助自2021年7月1日上路,取消排富限制,更友善不孕症治疗的夫妻,以妻子年龄未满40岁者为例,生育单一胎次婴儿过程中最多可补助6次,备孕夫妻如有需求,可与医师讨论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