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沈若冲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如何加快培育和形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科学回答。

科技创新是世界百年变局的一个“关键变量”。回望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史,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力、内燃机等广泛使用,再到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等发明和应用,正是科学技术的突破带来了生产力的跃升。新时代以来,C919大飞机翱翔天际、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5G移动通信领跑全球……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捷报频传,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让我们在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谁能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就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四个面向”回答了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朝什么方向努力、向什么目标发展等重大问题,为我们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等方兴未艾。就拿人工智能来说,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通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持续突破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提供了强大引擎。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4500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积蓄成势。

推进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以系统思维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尤需抓住重点、攻克难点、突破卡点。当前来看,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这是重点;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这是难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是必须突破的“卡脖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既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科学谋划,又要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让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一组数据,标注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跃升的创新能力: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33278.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4%,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实践表明,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一方面,要保持战略定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另一方面,要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和鼓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我们以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初步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科研团队,通过推进6G关键技术攻关,不仅实现传输速率、系统效率大幅提升,还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新时代新征程,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定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乘风破浪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