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楼空、资金冻结!150亿科技“独角兽”一夜解散?被资本扒底
引言:150亿重庆科企“独角兽”慌了。
曾经放下豪言壮语要当“中国的英伟达”,结果成立时间短短不到4年,连英伟达的车尾灯都没看见,而且过得水深火热、苟延残喘。
这事儿倒有点像刚开学的学生立志要考第一名,结果没过几天,出了成绩单全是辣眼睛一样,让人猝不及防。
虽说作为一家创业型科技公司,有梦想是好事,但是在资本市场可不是光谈梦想就能赢了,离开了资本市场的“魔手”,梦想这玩意儿可以说是不值一提。
更何况这家重庆“独角兽”创业的年份在4年前,也就是2020年,这一年对于科技圈而言。是隔壁老大妈都想搞芯片的一年。
当风口面对上了野心,一拍即合。但是想赶上风口的人忘记了,资本的野心可不是为了看你实现梦想的。
所以,一头扎进资本怀里,曾估值150亿的重庆“独角兽”,貌似已经用事实告诉资本市场,自己已成为败在对赌协议之下的“炮灰级”选手。
“中国英伟达”的独角兽之梦
在对赌协议面前破碎了
对赌协议玩得好的话,就是帮助自己成为风口上的“飞天猪”的助燃器。玩得不好的话,也能让一只原本在天空自由翱翔的“飞天猪”瞬间跌落云端,摔得粉身碎骨。
这不仅仅是一句形象的比喻,而是对于资本手段的真实写照,因为对赌协议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纸合同。
何为对赌协议?
简单而言,就是投资人在协议中设定一个业绩目标,例如在某个期限内实现多少利润、达到什么目标,如果创业者没有实现目标,那么要给投资人补偿,要么就是股权,要么就是现金补偿。
也就是俗称的“分田割肉”。
对赌失败,丧失珠海万达和万达电影绝对控制权、连续出售15座万达广场的王健林对此深有体会。
远一点说,那就是回想起2004年,当电器零售巨头国美和苏宁双双在港股及A 股实现上市,打开资本市场获得融资的时候,没能实现上市成功的永乐电器签订对赌协议的事情了。
当年,没能顺利上市的永乐电器资金状况自然是每况愈下,债务压顶。为了缓解燃眉之急,创始人陈晓就拿永乐电器与摩根士丹利及鼎晖在内的资本方签下了对赌协议。
根据当时的协议规定,净利润一直保持在1亿元至2亿元的永乐电器,在签订协议后就要完成近7亿元的净利润指标。
看似不合理的指标,但是扛不住陈老板想融资的决心,签订协议钱到手了,也开始扩张了,后来甚至也成功在港交所完成IPO没顺利上市。
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随之而来的危机直接打垮了永乐电器。
当“拔苗助长”式的快速扩张出现端倪的时候,利润低于去年同期,陈老板也不得不将该消息对外公布。
消息一经公布,当初签订对赌协议的投资人摩根士丹利,立刻套现了手中近50%的股票,之后永乐电器的利润更是跌破89%,不想实现对赌协议的永乐电器开始业绩慌不择路了。
一边与大中电器商议合并,一边盘算着把永乐电器卖给国美,最终与国美的黄光裕达成了合并方案,永乐电器的资本方全部转换成了国美的股东。
自此没有执行对赌协议的陈晓,低调出任国美电器总裁,也彻底失去了对永乐电器的控制权。
除此之外,还有与鼎晖创投签订对赌协议输掉俏江南的张兰、引入资本融资后被逼出雷士照明的吴长江……
可以看出,在这场资本的游戏中,每一位创业者似乎在追逐着那虚无缥缈的“独角兽”之梦,却往往忽视了脚下的荆棘与陷阱。
正如那位曾怀揣着“中国英伟达”梦想的重庆创业者,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整个科技创业生态的镜像。
图源:凤凰网财经
400名员工一朝失业,欠薪近5000万
2020年,被业内人士戴上“中国版英伟达”“小巨人”“独角兽”等光环的象帝先计算技术公司(以下简称象帝先)在重庆注册成立了。
根据象帝先的公开信息显示,是一家拥有一批从业经验超过15年的资深专家,核心业务为高性能芯片核心技术研发的国产通用GPU设计公司。除了重庆,在北京、上海、成都、苏州等地都设立了研发中心。
为了做出成绩,先发制人,象帝先在2022年集齐300人开始搞产品的时候,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就通过了工信部测试,在今年4月,更是被评为了独角兽企业。
期间更是先行推出了两款“貌似”含行业顶尖技术的天钧一号、天钧二号GPU,当初这两块芯片的发布,被当时的媒体宣传为“国产高性能通用GPU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但糟糕的是,芯片这东西,不是靠嘴巴说说就能够登顶的。短短不到2年时间,初出茅庐的象帝先就变成了行业巨头?这件事未免有点不科学。
因为试问哪个科研不是像弄满汉全席一样忙出细活的?毕竟产品一经上市,用户体验就代表了企业的千言万语,用起来了才知道“是人是鬼”。
所以,着急“出锅”不琢磨基础技术的象帝先,摔了一个大跟头。
第一次跟头是在今年4月,有象帝先的前员工在社交媒体上曝光,象帝先毫无征兆地单方面毁约了。将近20名应届生集体解雇,只赔偿了半个月工资,据当时的知情人士透露,去年的年终奖也没发。
无独有偶,仅过去了一个月,象帝先又栽了第二个跟头,不仅裁走近200名员工,还被媒体爆出全员降薪、有员工被拖欠2个月工资等传闻。
到了8月份,象帝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唐志敏(以下简称唐老板)召开全员会议宣布:“遭到股东起诉,公司资金被冻结,只能与员工解约,按照N+1给予补偿”。
近400多位员工一朝失业。
比一朝失业更离谱的是,据《凤凰网财经》对知情人士的采访内容看,在本次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中,有一项要求是员工必须自愿放弃之前承诺的年终奖。
如果不签协议的话,将拿不到离职证明,以后就算面试到新工作了也没有办法正常办理入职。
而员工规模曾高达800余人的象帝先,这次涉及的薪资纠纷远远超过400人,保守估计的话也应该有600人,欠下的薪资预计也高达5000万元。
除了员工的薪资纠纷之外,曾经看好像帝先有上市希望,进而花100万元购买了公司原始股的员工,明显比较“惨”。
因为截至今日发稿,象帝先仍然没有发布公告处理关于员工股份的解决方案,只剩一份关于“公司目前是进入休眠状态”的内部高层回复。
而这一切貌似都源于“最后一根稻草”,那就是像帝先曾经与股东签订的一份“B轮融资规模要达到5亿元”的对赌协议。
行业吞金兽:4年融资25亿成为行业巨头
先不说对赌协议先,试问在AI发展势头如此迅猛,投产即烧钱的研发芯片项目,但凡只做GPU的,混得不错的有几个?
就算是被技术卡脖子了,按照研发投入的人力、物力来计算成本,一个公司规模不大的公司,就算是融资了5个亿,如果保不定收益的话,基本上烧个两三年,钱就没了。
钱烧光了有成效还好,烧光了搞不出名堂才是更致命的,即使是英伟达,投钱研发出先进的显卡,用户都在吐槽“一大堆bug”。
所以,在科技行业,不管是做GPU,还是做NPU,或者是其他研究,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说难听点就是“死路一条”。
别的科技巨头耗费几十年的投入才获得的成就,想几年时间就抹平,要么是电视剧主角,要么就得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努力。
如果别人用10亿的经费砸出的研究想要超越的话,至少得付出100亿的成本,这才有盼头。
所以被誉为“中国英伟达”的象帝先,很明显后劲不足了。因为GPU芯片项目看上去是块香饽饽,其实非常难,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高等,这些都是它的问题。
而创办象帝先的唐老板也并非半路出家的野路子,他也是一位实打实的科研家。
除了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担任职位之外,在1999年至2004 年间,就曾带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颗完全知识产权通用CPU”之称的龙芯1号、2号芯片。
早在2002年,国内首个自主可控CPU研发及产业化企业——北京神州龙芯集成建立的时候,唐老板就曾担任该公司的总经理。
被称为国产CPU第二股的中科系CPU企业海光信息,唐老板就是该企业的创始人之一,还曾促成该企业和AMD(GPU国际大厂)达成合作。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成立时间短的象帝先,在唐老板的带领之外,崛起得也非常迅速,不仅落成了资本感兴趣的明星项目(燧原科技、壁仞科技、沐曦集成等),还完成了多轮融资。
据爱企查信息显示,从此成立到“休眠”,象帝先4年的时间里就融资近25亿元,在发展顶峰时期,公司的估值更是高达近150亿元。
但是很明显,在被誉为“吞金兽”之称的芯片研发行业面前,会说故事是仅仅不够的,一旦出现一丝“不赚钱”的苗头,就会惨遭资本放弃。
所以融资规模要达到5亿元得到目标失败的时候,象帝先也要“冬眠”了。因为正如开头所举例的对赌协议失败案例那样,跟资本谈梦想,确实不太现实。
从象帝先被视为天之骄子,再在资本的洪流中挣扎求存的发展模式来看,其实可以发现科研企业在光环之下,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挑战。
芯片市场有巨大潜力吗?能打破国际垄断、实现技术自主可控的先锋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然当时的象帝先也不会成了业界的宠儿,投资资金如潮水般涌入,估值迅速攀升至150亿。
但是资金支持、技术积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外巨头抢占市场份额……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坚持下来的确实是极为少数的。
图为英伟达开发布会的现场图片
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在资本市场上,仅凭一腔热血和豪言壮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技术实力、市场洞察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像帝先未能实现最初的“中国英伟达”之梦,但想要走出困境,只要保持初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大家觉得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