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险预定利率即将步入“2”字头,要赶“末班车”吗?

中新经纬8月21日电 (李自曼 实习生 张舒毓)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披露《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

根据通知,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和分红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将分批下调至2.5%和2.0%,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下调至1.5%,最低保证利率超过上限的万能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

中新经纬了解到,目前已有多家人身险公司提前下架预定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重疾险等产品,但也有部分保险公司仍在推动老产品的销售。社交平台上,不少保险营销员开始“刷屏式”推销。

预定利率从3%降到2%有何影响?消费者是否要赶末班车?

预定利率下调或影响产品价格

“3%且买且珍惜”“再不上车就晚啦”“8月倒计时,预定利率马上进入‘ 2 ’时代”……近期,多个社交平台上都有保险营销员发布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的信息,并晒出近期相关产品的售卖情况。

19日,中新经纬以客户身份咨询一位大童保险的高级风险管理师,她称,“近期来买3%预定利率产品的客户非常多,每次预定利率一发生变化,出单就非常夸张。”

“8月初到中旬,已经有多位同事开出10年期缴1000万保费的大单。”国内某大型保险中介的一名保险经纪人告诉中新经纬,预定利率从3%下调到2%后,保险产品相对于其他理财产品的优势将进一步降低,所以同行们希望抓住最后的机会多多推销,一方面提升全年业绩,另一方面也帮助有理财需要的消费者获取更高收益。

所谓预定利率,指的是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年收益率。通俗地说,就是保险公司提供给消费者的回报率。

保险精算师徐昱琛告诉中新经纬,预定利率从3%降到2%,看似只差了一个1%,带来的影响却是十分明显的,不仅影响了产品的价格,更直接关联到消费者的收益和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

徐昱琛指出,通过下调预定利率,保险公司可以显著降低未来的负债成本,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和资本压力。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保险产品的定价利率已经历了多次调整,从3.5%逐步降至2.5%。这一系列的调整措施,都是旨在促进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徐昱琛表示,此次调整对保险期限在一年期以上的长期产品影响尤为显著。比较直观的影响是,部分保障型产品的价格将有所提升,理财型产品收益有所下降。以一张0岁孩子购买的保单为例,如果保单存续期为60年并一次性缴纳保费,那么调整后的价格将上涨约30%。而对于分20年缴纳的保单,虽然涨幅相对较小,但总体成本仍会有所增加。对于保障型产品,如重疾险,同样的保障额度下,保费也可能上涨10%至30%。对于理财型保险,同样的保费,未来领取的钱或者收益会少10%至30%。

一家大型保险机构产品部门负责人告诉中新经纬,预定利率下调后保障型产品涨价的可能性比较大。预定利率下降意味着保险公司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以维持相同的投资回报率,从而导致保险产品的价格上升。

业内专家:按需购买,避免盲目跟风

“我觉得是需要根据需求来配置。就比如我给自己配置了重疾和定期寿险,目前还没有钱做储蓄,有闲钱需要保收益的话还是值得上车,倒计时没几天了。”中新经纬以投保人的身份咨询一位保险经纪人,得到了有闲钱还是值得“上车”的建议。

20日,中新经纬查询慧择保险网、蚂蚁保发现,近期多款预定利率3%保险产品将在8月31日集中下架。

目前,慧择保险网已公开的待下架产品共有5款,包括两款年金险、两款定额终身寿险和一款重疾险。待下架产品涉及的公司包括新华人寿、富德生命人寿、中英人寿、中邮保险和瑞华保险等。蚂蚁保平台有20多款预定利率3%的人身险产品将在8月31日集中下架,其中包括安稳赢、倍稳赢、极致赢等系列产品,还有多款年金类储蓄型产品以及教育金类产品也在待下架之列。

一面是保险营销员的“上车”建议,一面是产品的陆续下架。消费者究竟要不要抓紧时间购买预定利率3%的保险产品?

在徐昱琛看来,购买保险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避免盲目跟风。虽然预定利率的下调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但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的保障和理财规划需求,理性选择适合的保险产品,并不一定要赶3%的末班车。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中新经纬表示,总体而言,保险产品是偏防御性的,一般来说投资策略偏稳健,在牺牲一定流动性的前提下,注重长期回报,并附加一些服务。消费者在配置储蓄型保险产品的时候,不应一味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而是要降低风险偏好,以满足长期收益和抵御通胀为目的,除了比较产品层面的性价比以外,还应综合评估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品牌声誉和服务品质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表示,保险最主要的功能是保障和风险管理。同时,作为金融产品,特别是人身保险的长期属性,使得保险也同时具有一定的投资属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保险的投资属性是长期人身保险的附属功能,而不是其应有的功能。因此,客户是否投保的决策要看是否有保险保障即风险管理的需求,而非投资收益的需求。

杨泽云进一步表示,随着保险产品的发展,一些保险产品由于具有超长期限和保底收益等特点,常常被用于子女教育资金储备或者资产传承等。有这些需求的消费者,也可以考虑投保一些储蓄型保险产品。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李自曼:lizima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