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下实力世界一流

图为日本苍龙级潜舰「白龙号」2015年2月抵达珍珠港的资料照。(摘自美国海军官网)

日本在二战时期拥有非常强悍的潜舰部队,让美军感到相当棘手。二战结束后,虽然军事受到限制,但是深厚的工业基础仍在,日本在战后造出一系列的近岸防卫型潜舰,比如亲潮号、早潮、夏潮、朝潮,但是吨位小,而且仍沿袭二战时期的仿船型,这种外型的潜舰,水上航速快,但水下航速不足。

1955年,美国提出柴电潜舰-白鱼级,首次采用「泪滴型」设计,这是水下最低阻力的构型,最大的特点是「水下航速超过水上航速」,更符合潜舰的功能需求。并且,泪滴型在速度提升的同时,又避免了额外的噪音产生。

日本海自在完成朝潮级后,就开始向美国引进白鱼级的相关技术,其成果就是「涡潮级」,它是日本潜舰技术的基础,后续的夕潮级与春潮级,都采用相同的泪滴型设计,差别在于每一代的潜航排水量都在缓步增加,从涡潮级的2450吨,到夕潮级增加到2900吨,到春潮级又增加到3200吨。

虽然泪滴型是理论上的潜舰最佳外型,可是它也有内部空间不足,空间不易规划的缺点,最直观的现象就是潜舰上浮后,外部没有太多可供舰员走动的平坦空间,海军「海虎号」的水兵落水事故,就是泪滴型潜舰外部作业环境有限的明证。因此后来新一代的潜舰,多采用圆柱状的「烟卷型」(也称雪茄型、叶卷型)设计,虽然烟卷型的水下阻力较大,但是这个小缺点可以用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来弥补。日本第一款烟卷型潜舰,是1998年服役的亲潮级。

亲潮级潜航排水量增加到3500吨,外型融合了静音与流体力学的考量,其帆罩采用倾斜渐缩的造型,以分散敌方大部分主动声纳的反射波,舰体表面平滑简洁,尽可能减少潜舰外部的突出物,使航行时水流经舰体产生的阻力与噪音降低,有助于增加静音性与动力效率。较前一型春潮级潜舰,有更良好的操控性能、潜航深度的增大、续航力增加、情报处理能力更卓越。

亲潮级总共建造11艘,目前仍有8艘现役中,它也是最后一代采用海潮命名的日本潜舰。

在亲潮级之后,日本海自规画更大型,技术更先进的潜舰,为了显示它的不同,命名原则不再沿用海潮天象,而是改成更威武的巨兽,这就是苍龙级。

苍龙级与亲潮级最大的外型差别就是尾舵从十字型改成X型,操作技术更高,同时它的潜航排水量增加到4200吨,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大型的潜舰。

苍龙级是日本再一次堆叠潜舰新技术的载台, 它的前10艘安装了史特林引擎式绝气密推进系统(AIP),具有极佳的水下航速。但是到了第11艘的凰龙号时,又废止了AIP系统,改安装大型锂电池,并搭配永磁同步马达,设计更简单,维护更容易,而且不需要额外的齿轮箱变速。

日本海上自卫队评估,采用史特林引擎AIP的苍龙一型,与采用锂电池-永磁同步马达的苍龙二型哪一种更好?结论是苍龙二型的静音效果更好,而且运转功率并不输AIP系统。

正因为苍龙二型(凰龙、斗龙)的锂电池操作经验获得认可,因此自卫队立即规划专门的锂电池动力系统潜舰,这就是「大鲸级」。由于设计年代与苍龙级非常接近,所以两舰在外观上差别不大,只是大鲸级的上层非水密甲板比较扁平,顶部较宽,方便水兵在舰外工作。

大鲸级应用了更先进的感测技术,比如舰首采用的圆球型主/被动阵列声纳,替代传统的圆柱型阵列声纳,能充分利用舰首空间,也减少了探测盲区,还配备新型拖曳阵列声纳,以及孔径比苍龙级更大的侧舷低频被动阵列声纳。

此外,由于海上自卫队开始让女性人员上潜舰服役,因此大鲸级成为日本第一种从原始设计开始,就考虑容纳女性人员的潜舰,也算是一项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