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余额“四连升”突破1.5万亿元 券商积极服务客户两融开户、融资需求
本报记者 周尚伃
见习记者 于 宏
从9月24日至10月9日收盘,上证指数累计涨幅达18.55%,交投活跃。在这波上涨行情中,投资者利用融资融券工具参与投资的热情明显升温。目前,两融余额已突破1.5万亿元大关,尤其是在10月8日,单日增加额超过1000亿元,显示出投资者使用“杠杆资金”的诉求有所增加。
两融余额单日增超千亿元
融资融券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券商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交易)或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交易)的行为。在近期持续向好的市场行情中,融资功能受到投资者普遍欢迎,最新数据显示,9月26日至10月8日4个交易日,市场融资余额出现“四连升”。
10月9日,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8日,A股市场两融余额合计为15504.44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1.86%,较前一交易日(9月30日)增加了1102.73亿元,较9月24日增加了1780.48亿元。
两融余额中,融资余额为观测资金情绪的“风向标”之一。具体来看,截至10月8日,融资余额为15407.38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了1100.64亿元,较9月24日增加了1780.78亿元;融券余额为97.05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了2.09亿元,较9月24日下降0.31亿元。
招商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张夏表示:“自9月24日至今,一系列关于经济、房地产、资本市场的政策大幅提振市场信心,A股快速上涨。在此期间成交量快速上行,其中融资资金流入速度显著加快,融资资金作为典型的右侧资金,一般在市场上行时放量。”
“融资余额是分析市场走势的重要指标之一。”排排网财富研究部副总监刘有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日,市场融资余额节节攀升,一方面,表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愿意通过融资工具参与到股市中,体现了投资者对市场行情的乐观预期;另一方面,显示出市场人气正逐步提升,投资者心态偏向买方,市场处于多头强势阶段。值得一提的是,融资余额变动与市场具有较强的同步性,但并不具备前瞻性。
在交易规模方面,10月8日,两融交易额为4150.89亿元,占A股成交额的11.92%,较前一交易日增加了1297.37亿元,较9月24日增加了3309.01亿元。其中,融资买入额为4141.31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了1294.2亿元,较9月24日增加了3304.36亿元,增幅尤为显著。
9月24日至10月8日期间,融资净买入额位居前三的行业分别是非银金融、电子、计算机(申万行业);融资净买入额前十名的个股分别为东方财富、中国平安、宁德时代、同花顺、中国移动、中兴通讯、美的集团、澜起科技、江淮汽车、中际旭创。
券商提升服务并提示风险
华泰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王以表示:“资金供求是影响市场进程的核心变量之一,建议投资者近期额外关注杠杆资金、个人投资者的交投情绪,以更好地把握市场节奏。9月24日以来,融资盘和个人投资者的参与热度加速升温。”
近期,新开设两融信用账户、通过融资融券进行交易的投资者数量明显增多。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10月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8日,两融市场中的个人投资者数量为700.38万名,较9月24日增加了2.92万名;机构投资者为52248家,较9月24日增加了127家;10月8日当日参与交易的投资者数量为76.16万名,较9月24日增加了50.1万名。
“国庆假期至今,营业部内除了前来临柜咨询的客户外,主要以预约开设两融信用账户的投资者为主,因为客户线上完成预约开户后,还需要携带相关材料到营业部临柜办理征授信和开户手续。鉴于开通两融账户存在一定的门槛,且许多新开户的投资者对此并不了解,工作人员都会耐心地向他们解释相关的信息。”一位来自华南地区某券商营业部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为满足更多投资者的融资融券需求,券商正加大两融信用账户开户的宣传和服务力度。例如,中信证券把握机遇,进一步推广“融资融券快捷开户”功能,将复杂的办理流程线上化,并完成开户前置条件检查,有助于减少投资者临柜等待时间,助力投资者更好把握市场节奏。此外,兴业证券、浙商证券等十余家券商近日均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两融业务及开户流程等进行详细介绍。
在当前大量新投资者涌入市场的情况下,券商纷纷强化对两融业务相关风险和账户设立门槛的提示,以保障投资者利益。例如,投资者要开设两融信用账户,需满足从事证券交易时间满6个月、最近20个交易日日均证券类资产不低于50万元、无重大违约记录、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且符合适当性管理规定等条件。
东方财富证券提示,融资融券是一把双刃剑,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会放大亏损;同时,融资融券也具有强制平仓的风险,如果市值下跌到一定比例,券商可能会要求追加保证金或执行强制平仓。国信证券也提示,融资融券交易具有财务杠杆放大效应,投资者应当充分了解融资融券业务规则及风险,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财务状况等审慎决定是否参与融资融券业务,避免遭受难以承受的损失。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