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印象笔记和iwatch打造工作流?

这是「印象研习社」栏目的第六十六期。在这里,印小象会定期与大家分享来自效率达人的印象笔记使用技巧、高效锦囊、应用案例,也期待更多象亲在这里分享你的独门秘籍。

今天的分享来自象亲@牛泳书海,《如何使用印象笔记和iwatch打造工作流?》。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年后很长时间一直在家里看书写稿,逐渐总结出一套适合家里办公的工作流。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以前我是个工具癖。就写作工具和信息收集整理工具来说,前前后后使用过近15款。光每天打开这么多app就得花费不少宝贵时间。

后来,除了苹果全家桶,我又添置了安卓机,单位用联想电脑——我必须找到一款全平台app,光速同步,无缝对接。

之所以选择印象笔记,最初原因很简单,印象笔记推荐的人多,使用教程多,检索快,信息搜集的渠道多。后来中国区独立后,很多新功能上线,几乎能满足所有场景使用,用着越来越顺手了。

于是,我最大限度精简了电脑和手机上的app,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信息收集:印象笔记

工作日志:印象笔记

内容输出:印象笔记

思维导图:印象笔记

文档阅读:marginote3、PDFexpert

番茄时间:iwatch

这篇文章里我重点想说一下,在内容输出和时间管理方面,我是如何把印象笔记和iwatch结合起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工作流。

使用晨夕日记规划一天工作

工作日期间,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周末7点左右)。 起床后第一件事,打开印象笔记,建立一篇新的日志。 调整身体,把以下三件事先做完。 这一步主要是为了唤醒身体,让接下来的晨间工作有个好状态。

在工作日志中填写当天的日程规划。以2月23日的一日规划为例,以下四件为必须完成项:

日程中每一件未完成事项,我都会在印象笔记自带清单中创建任务提醒。

内容输出部分会占用一天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是重点。如果使用markdown语言,我会在印象笔记中创建一个markdown文件,输入标题和开头,一直放在桌面上,并按照完成时限排好优先级:

如果使用普通笔记文件,我会先新建笔记,创建一个表格,输入当天要完成的内容和目标,然后将它设为桌面便签,挂在电脑桌面上,随时提醒自己。(下图左为笔记内文件,右为桌面便签)

使用iwatch计时器和呼吸功能调整节奏

所有事项设置完毕,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执行。这个过程我摸索、调整过很多,最初完全靠身体信号,比如眼镜涩、脖子酸、胳膊麻等等,一段时间后发现身体损耗很厉害,视力也一降再降;后来我尝试“番茄工作法”,下载了Forest,开始种树,按照25min-5min-25min-5min的节奏调整工作状态,后来也出问题,老是一棵树成熟了,手机震一下,我压根儿不搭理继续集中精力攻坚克难,或者5min休息时间,重新种树的间隙拿起手机看一会儿,一看十几分钟就过去了,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休息好。

第三阶段,结合自身实际(高度近视,不能长时间用眼,在丁香医生上看到一篇文章,建议使用“20—20—20”方法护眼,即20min后,看远处20米的地方,持续20秒),充分利用、挖掘手头已有硬件,我总结出现在的工作节奏:工作30min,闭目深呼吸3min,两个30min后,休息10min(深呼吸3min,敷眼2min,站起来活动3到5min)。具体操作时,要结合iwatch中的两个小功能来实现。首先要将表盘设置为如下:

最下面中间模块为计时器,右边的模块为“呼吸”(可以自由调整时间,我设置为3min)。其它模块随意。

在开始工作前,我会先进行3min“呼吸”,集中注意力,然后点开计时器,如图:

点按“30分钟”图标,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时间走完,手表会震个不停,必须要手动关掉计时器,紧接着回到主界面,点按“呼吸”图标,闭眼,进行3min深呼吸,一方面中断屏幕时间,另一方面再次集中精神。3min时间一到,再进入下一个30min的屏幕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次30min时间一到,要先点按“10分钟”图标开始计时,这10min属于长休息时间,我一般会站起来走动走动,上个厕所、倒杯水之类的,然后用敷眼仪冷敷,再进行3min深呼吸,然后进入下一个30min的屏幕时间。

很多同学可能觉得时间被切割的太碎,可能刚刚进入专注状态,又被计时器打扰了。这个不用担心,如果遇到需要紧急处理的工作,我们完全可以把计时器的时间调整一下,比如专注工作时间调整为1小时甚至2小时。

我之所以长时间坚持使用这个方法,就是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相当方便,只需要在iwatch的计时器里选择好单位时长就OK了。而且习惯之后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间隔时间的深呼吸让人上瘾,既休息了眼睛,放松了身体,又集中了精力,为下一阶段的高效率打下坚实基础,好处多多。

至于单位时间的选择,为什么不直接选择1小时或者2小时呢?

我的考虑是:第一,除非有紧急任务,否则劳逸结合更有效率,1小时以上的持续高度集中属于过劳,长期如此效率不高;第二,更重要的,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前提,在职业病成为洪水猛兽的当下,唯一免遭毒手的办法,就是避免久坐和长时间的屏幕时间。

最后,我想用“少即是多”这四个字总结全文。工作习惯因人而异,比如师北宸就说,他下载不同的app,一个负责一件事,分别用来收集信息、制作脑图、内容输出等等,我则习惯用一个功能全面的app做所有事情,使用最趁手的就是印象笔记(开通了专业账户)。

现在每天的工作基本只需要打开印象笔记,结合iwatch,全部搞定,不用浪费时间研究如何搭配各个app来提高效率,反而能让我产出更多内容。

-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