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险资入市?人大代表建议优化偿付能力指标,业内关注国寿与新华500亿基金核算方式

财联社3月5日讯(记者 邹俊涛)如何才能推动险资等中长期资金积极入市?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证监局局长贾文勤在向两会提交建议中指出,目前仍需进一步消除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隐性障碍”。其中,她重点提到了偿付能力指标对险资参与权益市场产生较大约束。

3月5日,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偿付能力指标确实是影响险资入市的重要因素,尽管去年监管已专门对此出台过相关文件进行优化,但依旧没能从根本上改变险资投资权益市场的比例。

受访人士指出,未来还是希望能监管能进一步完善偿付能力指标体系,更科学合理反映险企的风险状况,放开不必要的限制。此外,希望能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降低风险因子,提升险资入市比例。

近期,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通过共同出资成立私募基金的方式加大对权益市场投资,备受市场关注。有研究机构指出,这种方式预计在偿付能力核算上区别于直接投资股票计量的风险因子。

业内反馈偿付能力指标约束险资入市

据贾文勤介绍,自2022年1月实施偿付能力新规,保单盈余分档计入调整、风险全面穿透计量、权益风险因子不同程度提升,带来了整个行业偿付能力指标断崖式下降,70家主要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均值从2021年四季度的332%下降至2022年一季度的280%。

贾文勤指出,因偿付能力指标与权益投资比例呈正向关系,导致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上限均有不同程度降档。截至2022年底,权益投资比例上限超30%的公司从2021年底的15家下降至10家,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低于20%的公司从2021年底的8家增至20家。

偿付能力指标是否是约束险资入市的重要因素?3月5日,万联证券一营业部总经理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偿付能力指标确实是影响险资入市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偿二代二期推出以后直接导致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低于20%的公司大幅增加。

而从公开信息来看,监管应该也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2023年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过降低投资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科创板股票、公募REITs的风险因子,来鼓励保险公司将资金更多地用于长期投资。

不过,贾文勤认为,监管部门虽优化了偿付能力监管标准,但因需统筹考虑偿付能力指标、财务指标稳定性、负债端刚性成本要求等因素,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意愿仍然有限。

如何破局?业内呼吁优化偿付能力指标

在受到偿付能力指标约束,又该如何更好推动险资入市。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贾文勤在给两会的建议中提到,优化完善偿付能力指标。

贾文勤表示,研究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并弱化指标对权益投资的约束。她认为,可以适度提高每一区间偿付能力充足率所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

值得关注的是,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在近期共同出资500亿元,自己组建成立私募基金公司——鸿鹄志远(上海)私募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册,并于3月1日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距离入市只有一步之遥。

3月3日,华创证券徐康团队指出,从报表与会计理解角度,国寿与新华各自出资50%设立私募基金公司,其将以长期股权投资的形式计入保险公司报表,并使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因此其投资的股票波动不会直接反映到保险公司报表上,有助于熨平权益类投资带来的波动。此外,对于偿付能力核算方面,预计将区别于直接投资股票计量的风险因子。

不过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上述观点在行业内目前仍存在争议。根据“偿二代”7号规则《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穿透计量》,偿付能力需要穿透到底层资产,此前有业内人士认为即使设立私募基金,在偿二代下对于风险因子和资本要求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据华创证券此前观点,不排除“偿二代”二期规则下,对该投资事项特殊豁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