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动罢免 撕裂社会

(图/本报系资料照)

自基隆市长罢免失利后,绿营欲透过罢免蓝营立委取回国会多数的传言甚嚣尘上。上周末,柯建铭召开记者会亲口证实将发动「双罢」,但是柯总召的怒发冲冠,一方面更凸显大罢免的政治报复本质,而被拉高的政治性,也可能更降低了这场运动的成功机率,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回顾绿营发动的罢免案,成功的关键有「三高」:关注度高、煽动性高、表面中立程度高。

先从「表面中立程度高」开始分析:每场罢免都有政治报复的色彩,但在台湾的政治风气下,倘若背后影武者的色彩太明显,公民团体即使有再精美的图文、再文青的演唱会,都难以聚集足够的支持度。因此去年十月的基隆,民进党秘书长林右昌在脸书频频发表「告基隆同胞书」,但仍得不断强调民进党没动员;而当柯总召发出「双罢檄文」,民进党中央表示尊重公民团体,都是希望维持住「表面的中立」。

柯总召跳脱传统打法,在记者会亲授花莲、台中、双北公民罢免团体民进党党旗,用意实在匪夷所思。不过七千字长文贴在脸书,柯总召团结绿营基本盘、点燃支持者愤怒的意图明确,就是要提升大罢免的煽动性。

然而,一篇煽动性及格的文章,论述和行文排版都重要,可惜这篇文章两项都不及格。论述上,柯延续鼓吹青鸟上街的「中共同路人」和「芒果干」两大论述主轴,统称蓝营地方立委背叛国家、出卖台湾。但是,青鸟在三大法案动员时飞不出同温层,这样的抹红论述在政治色彩更高的罢免能扩散到中间选民,只怕更难。行文排版上,这篇发文的易读性被口语习惯大幅干扰,所以连擅长制作懒人包的绿网军都举双手投降,迄今未看到相关整理。

有煽动的意图,达不到煽动的效果,是柯双罢记者会的最佳注脚。绿营大罢免系列操作下来,这场记者会唯一的价值,仅剩关注度变高的部分。

一场运动的关注度,可粗分正面或负面关注。柯的双罢说在1月5日、6日连续两天高度发酵,完全盖过柯文哲被二度收押的新闻。舆论高度关注民进党中央与党团关系变化,夕阳西落的是柯建铭的未来,亦或是连战连败的民进党。关注度确实变高,但绝大部分聚焦负面,甚至关注并非罢免本身。

从这三高的角度看大罢免,就不难懂为何柯总召的檄文引发公民团体一致反弹,也仅有四名党籍立委声援。讲到底,「三高」不只对身体健康不好,大罢免更让台湾社会持续陷入动员撕裂。仅盼民主进步党回头是岸,朝野尽快由斗转和。(作者为国民党国际部助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