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一支传奇而又神秘的铁军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这样一支队伍。它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不曾记载,却从祖国最东端的渤海之滨打到了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这支队伍就是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
一支传奇而又神秘的铁军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集中20万兵力向陕北解放区大举进攻。而此时经过南下北返的三五九旅严重减员,指战员加起来不到2000人。经党中央批准,三五九旅抽调部分干部在第七一九团团长张仲瀚带领下,到山东渤海区组建新军。征兵工作在振华(今宁津县)、匡五(今陵城区)、临邑、庆云、惠民等县同时展开。当时,渤海区正值土地改革运动如火如荼开展中,翻身农民热情高涨。很快在鲁北大地形成了“母送子、妻送郎,参军保家乡”的热潮。1947年2月25日,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宣告成立,同时开展了大练兵运动提升部队作战能力。
经过了几个月的训练,这支由8500名翻身农民子弟组建的部队于1947年10月从山东庆云县出发,向西北挺进。他们怀着“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坚定信念,在彭德怀和王震的率领下转战西北、挥师陇东、横渡黄河、挺进河湟、铁血万里、历尽艰辛,先后参加了运安、宜瓦、黄龙、西府、澄合、荔北、永丰、陕中、扶眉、陇青等十大战役,相继解放了安邑、白水、韩城、合阳、咸阳、宝鸡、眉县、天水、西宁等16座城市,歼敌2.78万人。他们纵横西北战场,在战斗中迅速成长,获得了“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嘉奖和赞誉。
1949年9月,渤海军区教导旅胜利完成了解放新疆中南部的任务。同年11月,这支部队越祁连、走酒泉、出阳关、跨戈壁、挺进天山、戡乱剿匪、开荒屯田,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上,他们住在芨芨草搭成的地窝子里,吃着水煮麦子,靠手挖肩扛开垦出了万顷良田。后来,这支万里西征的山东子弟留在了新疆,被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2师,几十年来一手拿镐,一手拿枪,一直战斗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第一线。
传承历史打造红色教育阵地
为更好地传承历史,教育后人,告慰先烈。2017年,正值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建军70周年之际,宁津县委县政府决定筹建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同年7月31日,位于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三楼的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正式开馆。
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展馆面积14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人集中参观学习。基地共分为“渤海建军守卫家园”“战旗西指铁血万里”“仗剑扶犁屯垦戍边”“英载史册精神不朽”四个部分。以时间发展为脉络,以史实资料为骨干,增设弧幕融合、半景画投影等多媒体形式,真实生动、全面展示了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组建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教导旅战士矢志不渝、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展现了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大义大爱、无私奉献、听党指挥、永葆信念”的精神。
2019年7月,基地率先在德州市同类展馆中建成网上展厅,实现“互联网虚拟展厅+馆内实地参观”相结合的参观模式。把展览馆“装进口袋”,党员群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参观游览。将受教育方式现代化,受教人群最大化。除基础展厅之外,基地还配套1200平方米的报告厅,可同时容纳800人现场观看宣讲报告。
基地自启用以来,共接待来自全省各地的党员干部6.5万人次到基地参观学习,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党爱国情怀,为党员干部培根铸魂、立根固本的红色教育重要阵地。
创排艺术精品讲好红色故事
2021年8月28日晚,我市原创大型红色题材音乐剧《兵出渤海湾》在德州大剧院上映。《兵出渤海湾》是由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德州市歌舞团编排演出的一部大型原创音乐剧,改编自我市著名作家陈璞平的红色题材长篇纪实文学《西风烈》。该剧再现了英雄们浴血沙场、英勇无畏的事迹,还原了一段不该被后人忘却的历史,告慰那些长眠在西征路上的烈士英灵,共同追忆当年齐鲁儿女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维护祖国统一和稳定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
今年年初,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宁津县渤海军区教导旅党性教育基地共同编纂的《图说渤海铁军西征记》正式印刷发行。本书用珍贵的历史图片展现了渤海军区教导旅从建立、战斗、屯垦戍边到就地转业的发展历程,为公众了解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提供了深入浅出的参考,为德州地方党史研究补充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6月26日,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大型原创作品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西征组歌《担当》迎来首演。西征组歌《担当》将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无畏向前、一路西征的事迹与当代大学生踊跃参加西部计划巧妙结合串联,通过分章表演引导师生“身临其境”学习红色文化、领悟红色精神、感受时代内涵,实现了本土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堂的有机融合。
来源:德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