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10月2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田江,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金东,陕西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张斌成,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刘保华出席,介绍陕西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

陕西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万平方公里

徐田江介绍,2019年,黄河战略提出以来,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牢记“国之大者”,以“省之大计”“民之大事”要求,突出抓好治沙治水、污染防治、结构调整、惠民利民等重点工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其中,全面启动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新建淤地坝177座,完成营造林263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年均入黄泥沙量较上个十年减少三成。古贤水库、东庄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突出抓好渭河、北洛河等防洪治理,新建五级以上堤防866公里。“一库一策”推进尾矿库综合治理,完成闭库销号29座。

狠抓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实施延河、泾河、无定河综合治理及中小河流治理,26条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全部达到“长制久清”标准。完成干流105个问题排污口整治,开展新一轮干支流排污口排查并纳入台账管理,黄河干流(陕西段)全线连续两年水质达到Ⅱ类水质。黄河流域114座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流域国考8市平均优良天数较2019年增加6.7天。

聚焦节水控水,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开展地下水超采超载治理,关中地下水超采区水位较2019年上升5.1米。“我们推广富平治水经验,实施高效节水灌溉344万亩,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8%。”徐田江介绍,陕西建成延安引黄等调水工程,引汉济渭实现先期通水,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13条隧洞顺利贯通。以工业利用、绿地浇灌、农田灌溉为重点,持续推动再生水利用工作,西安名列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优秀试点城市首位。

突出结构调整,加快绿色低碳转型。陕北启动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谋划推动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等高端能化项目开工建设,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较2019年增长126%。加快西安“双中心”和秦创原建设,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速。流域城镇化率较2019年提高3.5个百分点,苹果、猕猴桃等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加快发展。延安成功创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

徐田江表示,下一步,陕西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走深走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陕西新篇章。

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

“陕西深入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陕西省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近20年来的最好水平。”张金东说。

张金东介绍,近年来,陕西严格落实《黄河保护法》,深入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质,渭河干流连续6年达到Ⅲ类水质,延河、无定河、北洛河等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为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对栖息地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朱鹮也跨越了秦岭,从长江流域北上安家到黄河流域的铜川以及陕北的无定河畔。

张金东表示,陕西深化跨区域合作,与山西、河南、内蒙携手共治,建立陕、晋、蒙黄河干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确保黄河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积极推广渭河水生态补偿实践经验,延河、石川河等26条重点河流实现了市域补偿全覆盖。

“我们采取‘关、建、治、管’等多元措施,开展两轮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渭河水质实现质的飞跃,渭河干流水质指数由2018年的0.31下降到2023年的0.23,5年间污染指数下降了19%。”张金东说。

“为了牵住治污‘牛鼻子’,我们全面摸清流域内入河排污口,对黄河流域2158个排污口开展精准溯源和系统整治,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32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张金东表示,陕西实施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在城市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动态清零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县城和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绿色发展方面,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加强“两高”行业准入管理。强化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引导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进涉水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国家“十四五”目标,为重大项目落地腾出环境空间。延安、榆林获批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推进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净化和资源化利用。深化“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创建“无废细胞”“无废集团”,加快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陕西省2023年用水效率居全国第一方阵

张斌成介绍,近年来,陕西省水利厅深入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启动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印发石川河、漆水河等流域综合规划,全面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出台专门保护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地方性法规《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修正出台《陕西省实施〈水法〉办法》《陕西省实施〈防洪法〉办法》《陕西省地下水条例》《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等5部地方性法规,积极推进《陕西省节约用水条例》出台,制定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6方面35项举措,流域现代化水治理法治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陕西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济渭今年已向西安供水超1亿立方米,引汉济渭二期、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等一批事关区域发展大局的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延安市、富平县被列入全国水网建设先导区。“截至2023年底,陕西省共建成水库1060座,总库容约117亿立方米,建成引提水工程4276处,各类工程总供水能力约135亿立方米,‘东西引黄、南水北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张斌成说。

水资源刚性约束不断强化。“我们印发18条跨市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完成省内黄河干流、渭河等13条江河流域27处水工程水资源调度任务。积极推进水权交易,港口抽黄达成全省首单跨行业200万立方米取水权交易。”张斌成表示,加大11个地下水超载县、15个超采区管控治理力度,超采县区地下水开采量由2019年的10.39亿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同期的8.55亿立方米。

在推进节水行动方面,陕西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累计建成59所节水型高校、126个节水型企业和67个县域节水型社会。创新推进非常规水源、矿坑(井)疏干水综合利用,建立煤炭开采区地下水保护联席会议机制。“陕西省2023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29.2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9.91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4,用水效率居全国第一方阵。”张斌成说。

同时,水生态修复保护稳步向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3.4万座,入黄泥沙由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每年8亿吨下降到2021年以后平均每年不足1亿吨,全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由2019年的62.18%提升至2023年的65.99%,陕西绿色版图持续向北延伸,累计建成18个国家级示范园、27个省级示范园,探索出综合治理型、特色产业型等多种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模式,水土流失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张斌成表示,下一步,陕西将持续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工作,高标准推进重大水网骨干工程建设,系统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持续抓好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切实提升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陕西累计治理沙化土地571.81万亩

“从2019年至今,陕西累计治理沙化土地571.81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95.98万亩,重度及以上沙化土地面积减少30.60万亩,步入‘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刘保华说。

刘保华介绍,近年来,陕西全面启动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制定实施《陕西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陕西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行动方案》,建立省级协调机制,沙化土地全面治理、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渭北旱塬植被恢复“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

陕西省抓好秦岭生态保护修复,截至目前,落实资金54.29亿元、储备项目650个41.7亿元。秦岭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全面完成,并被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指导渭南、延安、商洛3市对5棵5000年以上古树名木实施“一树一策”保护,黄陵县纳入全国首批4个古树名木保护试点县,流域7株古树、3个古树群分别入选全国100株最美古树和100个最美古树群。

深入推进科学绿化,从2019年至今,流域累计完成营造林2636.33万亩,位居全国前列,新增国家森林城市2个、省级森林城市17个,完成“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建设450个,244个行政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我们压紧压实各级林长保护发展林草资源主体责任。”刘保华介绍,陕西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红碱淖成为全省首个国家重要湿地。流域12处入选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大熊猫、朱鹮、秦岭冷杉等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定增长,首次在陕北地区开展朱鹮人工繁育试验。实施松材线虫病五年攻坚行动,秦岭以北疫情得到彻底除治。陕西成为全国首个拔除美国白蛾疫情的省份。以秦岭国有林区为重点组建57支防火队伍,陕西省森林草原火灾次数、受害面积屡创历史新低,上轮防火期首次实现“零火灾”新纪录。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 )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