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三大力量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如何看中国经济发展整体态势,是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必须全面审视大时代对于中国宏观环境和内在逻辑的影响,单纯就金融谈金融,就产业谈产业,就货币财政谈宏观都可能面临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答案的窘境。”7月7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2024年中上财宏观论坛上表示。

刘元春分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异、房地产深度调整以及在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主导中国宏观经济新发展、新逻辑和新规律的三大力量:

一是地缘政治的变异,使地缘政治逐步成为世界风险的主导力量,地缘政治的重构力量开始超越资本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全球经济资源配置的逻辑,全球经济增长中枢的下滑、结构的分化以及风险性质的变化,直接改变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式以及金融资源配置的规律。

二是房地产的深度调整彻底宣告了传统发展方式的终结,中国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裂变,我国支柱产业正经历全面转化、脱胎换骨的过程。房地产领域的困局使产业逻辑、GDP增长逻辑、货币逻辑、财政逻辑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

三是新质生产力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浪潮中已成为时代新叙事,过去20年,我国在创新驱动战略上取得辉煌成就,走出新质生产力新路径,最为凸显的就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上取得新突破。“新三样”去年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大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速维持在两位数,成为投资稳定的基石。这些突破和成就预示着新一轮技术进步在产业拓展中实现创新。因此,中国新一轮产能过剩与传统过剩有着本质差别,而这种差别标志着中国在新质生产力、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找到了新路。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在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技术革命中,全面更新了传统产业政策,展现了新内涵,形成政府与市场多维互补的耦合模式。他强调,新产业、新技术的变化一定会改变传统实体经济乃至金融体系运行的规律。

“总的来看,三大力量带来的总量、结构以及动态规律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用传统的视角难以理解中国经济的本质,也难以在局部研究中找到解决目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因此,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应具备时代视野,以更高智慧来审视中国经济所呈现的新逻辑、新机制、新规律。”刘元春说。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上海财经大学宏观团队发布的《2024年中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指出,2024年外部风险依然处于高位,大国博弈环境下贸易风险增加,地缘政治冲击贸易结构。国内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因素,通货紧缩压力犹存,房地产市场需求端依旧低迷,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化加剧。虽然存在众多风险因素和困难挑战,但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复苏,1—5月经济指标基本符合预期,全年增长5%左右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编辑:朱紫云 审核:夏欣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