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80年代的无锡电影业

作者:邵林翔

无锡,位于太湖之畔,历来轻纺工业发达,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重要商品集散地,文化娱乐业也十分活跃,笔者通过现有的文献资料向各位读者展示一个绚烂多彩的无锡电影业往事。

《貂蝉》(电影说明书 1938年)

上世纪30年代初期,《锡报》撰文:“吾邑公共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顿时蓬勃之象”。1931年2月14日,由锡报主编吴观蠡先生等合资创建的无锡大戏院于无锡公园内(城中公园)落成开业,当时具有一流水准的无锡大戏院在当年被称为“一九三一年之内地模范电影场”,有七百多座位。

《新茶花女》(电影说明书 1941年)

开幕之日,有中国电影皇后之称的蝴蝶女士及其明星剧场社长周剑云先生特地赶来无锡参加揭幕仪式,据当日《锡报》载文:“党政各机关各界代表2000余人到场,济济一堂,满室生春”,“胡女士伸手裂帛,彩带迎剪而解,彩幕而启,一时欢声雷动”,首场放映明星新片《一个红蛋》。

《乱世儿女》(电影说明书 1947年)

无锡大戏院之开幕,为新闻界之头等新闻,报刊文章登载一周之久,曾得第一金牌之世界名片《七重天》,国产武侠影片之王《火烧红莲寺》,电影皇后片《四天大王》以及托尔斯泰名著《复活》等成为“未届开幕,即告客满”之热门电影。

《一剪梅》(电影说明书 1932年)

同年4月10日,位于映山河口(今东岭锡上和园通公寓之间)的中南大戏院开幕营业,由陈荣泉,杨祖钰等人合资三万余元兴办,戏院的建筑仿照上海更新舞台的格局,造型新颖(见上图中南大戏院建筑外观),结构完美,戏院上设楼座,下装半张转台,近一千张座位,开映前常奏音乐,是锡城历史上第一家按照影剧两用要求建筑的戏院,首场放映歌舞巨片《花团锦簇》,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一次上映有声电影。

《归来》(电影说明书 1934年)

中南大戏院是无锡娱乐业的头牌,被称为高级戏院、贵族戏院,民国37年3月1日出版的《无锡工商大集》中记载:“娱乐事业在无锡,堪称发达,战前设备最完善之戏院,当首推陈荣泉等创办之中南大戏院,不幸于战时毁于战火,其次为无锡大戏院和庆升大戏院以及新世界和大新世界两游戏场”,中南大戏院票价为最高,民国二十一年上海大舞台《罗成叫关》楼座票价为小洋一元铜元六枚,是隔壁新光大戏院票价的五倍。民国22年《人报》记载:“黄包车一字儿排在戏院门前的马路上”,“走进这家戏院的顾客,大都是穿绸著绫,冬裘夏葛”,30年代放映的电影有《歌女红牡丹》,《虞美人》,《大路》,《渔光曲》,《野玫瑰》等各类经典电影。

复兴大戏院(戏单)

复兴大戏院旧址

《一江春水向东流》(电影连环画)

《桃李劫》(电影说明书)

1945年抗战胜利后,无锡工商业全面恢复并短时繁荣起来,各类闲散人员剧增,音乐茶室等各类娱乐场所蔚然成风,影剧行业也有了全新的发展。

1946年初,盐城来锡农民陆金宝,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打拼,在锡城南门外跨塘桥下塘(今南下塘泰昌弄口),创办复兴大戏院,坐东朝西,东西进深四十米,南北宽约十五米,设置200多个座位,彼时南门四处多盐城、淮安、泰州人,故多放淮剧,1947年至1948年多放《一江春水向东流》《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电影。

锡城以其便利的交通方式,优美的太湖风光,浓郁的水乡风情从民国开始至解放后,众多电影剧组纷纷来锡取景,这个风景秀丽的园林城市,成为了一个天然的电影摄影棚。

聂耳亭

1934年夏秋之间,上海联华影业公司来锡拍摄优秀进步影片《大路》的外景,参加拍摄工作的有剧作家于伶(宜兴人)、音乐家聂耳、演员张翼、金焰、王人美、韩兰根等,聂耳借居于鼋头渚的陈家花园一亭内,多次深入筑路工地和工人一起劳动,体验生活,谱写了《开路先锋》和《大路歌》两首电影插曲。解放后,为了纪念聂耳,特将此亭命名为“聂耳亭”,并在亭前以塑像来纪念。

“这个戏的主题是号召大家团结抗日,九一八、一二八以后,我们国家处在存亡危急的关头,参加这个戏拍摄的有几十人,当时我是扮演一个筑路工人,罗朋演一个开筑路机的工人,张翼演拉碾子的工人,郑君里演大学生,此外还有白路、陈燕燕等人,扮演商人、学生、店员等,筑路时男女老少,各行业各阶层大家都来支援,大家合力拉绳,暗示大家都齐心一致冲破障碍,奋发向前,争取抗战的胜利! 外景的地点在太湖边上,当时宝界桥刚在修,去鼋头渚环路的马路也正在动工,我们就正好利用这筑路的场景作为背景,进行拍摄。当时气势豪迈的《大路歌》、《开路先锋》一唱起来,只觉得浑身热血沸腾,拉着石碾,一个劲儿向前,什么也阻挡不了!”

——金焰:忆《大路》想无锡

《八千里路云和月》(电影说明书 1947年)

1946年,上海联华影艺社来无锡拍摄《遥远的爱》的外景,参加拍摄影片的演员有赵丹、秦怡等人,同年12月,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来锡拍摄外景,参加拍摄的演员有陶金、白杨等人,当时正在无锡演出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演剧第九队(简称演剧九队)参加了《遥远的爱》和《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拍摄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电影事业在解放后得到迅速发展,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分别建立了长春电影制片厂(194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194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194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1952年)等电影制片厂。

1957年周恩来总理、邓颖超会见女演员们(上官云珠,左6)

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电影演员,他们用真诚朴实无华的表演来讴歌中国共产党、英雄人物和平常百姓故事,1961年,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提议下评选了新中国人民演员,最后赵丹、白杨等22人入选,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其中就有一位无锡籍影人,她就是风华绝代的上官云珠。

1962年上影演员剧团赴山东青岛参加话剧演出《雷雨》《上海屋檐下》,自左向右前排:狄梵、沙莉、张瑞芳、上官云珠,后排李明、汪漪、王丹凤、凤凰

上官云珠(1920.3.2~1968.11.23),江阴长泾人,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自幼曾在苏州求学,抗战爆发后流亡湖南,1938年来到上海,本想读完高中,但为生计所迫,第一份工作进入到淮海中路上的何氏照相馆从事开票员工作,自此开始与影剧届人士频繁接触,耳濡目染,对演戏事业萌发浓厚兴趣。

《丽人行》(电影连环画)

1940年上官云珠相继在上海华光戏剧学校、新华影业公司演员训练班学习,同年在电影处女作《王老虎抢亲》中开始扮演角色,后又参加了《玫瑰飘零》、《鸳鸯泪》、《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等片演出,建国后成为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演员,参演了《南岛风云》、《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10余部影片,还主演了《红旗歌》、《北京人》等多部话剧,塑造了很多银幕经典角色,是建国十七年不可多得的演技派演员,1968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无锡山清水秀,民国园林别具风格,皆有浓郁的风土人情,解放后,随着中国的电影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很多电影制片公司来无锡拍摄电影外景的逐年增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有《家》(上影)、《早春二月》(北影)、《兄妹探宝》(海燕)、《二泉映月》(八一)、《爱情啊,你姓什么》(上影)、《飞向未来》(峨眉)、《一叶扁舟》(北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日合拍)、《曹操与华佗》(上影)等。

1957年10月,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风光纪录片《无锡景》,影片真实展现了无锡的城市风貌和太湖美丽的景观,影片放映后,引起了全国反响,提高了无锡的知名度,而主题歌《无锡景》在苏南和上海地区甚为流行。对于老一代无锡人来说,很多人都对这部影片深有印象,无锡广播电台著名栏目周末生活的开始曲一直沿用此旋律。

1959年12月,在江阴一所中学教书的业余作家陈伯钧老师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太湖探宝记》,发表于1960年《电影创作》第四期期刊上,后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选中,经过导演高正等人多次修改剧本后,于1962年夏拍摄成儿童故事片,更名为《兄妹探宝》。这是无锡作者参与创作的第一部电影故事片。

1964年,由无锡市文化局戏曲创作研究室集体创作反映纺织厂女工比学赶帮的锡剧《红花曲》进南京参加江苏省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会,次年1965年7月,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改编后的电影《红花曲》,影片中许多优美的唱段在苏南地区广为流传。

《二泉映月》(电影连环画)

1979年,鄂允文(执笔)、刘保毅、荣磊创作的反映无锡本地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坎坷的艺术人生的电影剧本《二泉映月》,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影片中的女主角由无锡市锡剧团演员袁梦娅担任。影片作为向国庆30周年献礼片在全国放映。1980年12月在阿尔及利亚的中国电影周、1982年在美国的中美电影周、意大利的中国电影回顾展、开罗第四届国际电影节放映,该片荣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峨眉电影制片厂于1979年拍摄的电影《飞向未来》,电影拍摄地点集中在无锡市鼋头渚风景区的华东工人太湖疗养院和无锡师范附属小学,见上图。

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部青少年题材电影,在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取景拍摄,主题为航模题材并1982年6月1日无锡市少年宫正式开放等多重环境因素推动下,无锡青少年模型在无锡市中小学校得到大力发展,成绩斐然。

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是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而拍摄,从制作资金、制作设施和演职人员方面,两国均为对等投入。该片是中日复交以后两国共同编剧、共同导演、联合演出、联合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82年,影片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特别奖;1983年,又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我喜欢你的眼睛,一双充满感情的眼睛”,这是日本演员室田日出男(扮演尾崎)在拍完“断指”这场戏后,搂着孙道临的肩头,由衷赞叹的一句话。“断指”这场戏是在寄畅园的秉礼堂拍摄时,江南棋王况易山(孙道临扮演),不幸落入日军尾崎的魔掌,尾崎威逼他与不期相遇的松坡下棋。在这个重场戏中,孙道临的眼神变化,深刻揭示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扣人心弦的力量。

无锡梅园,背靠龙山,面向太湖,山清水秀,风光明媚,特别是早春二月,园内一片香雪,景色更宜。根据革命烈士柔石(左联五烈士之一)代表作《二月》改编拍摄的故事片《早春二月》,男主人公肖涧秋(孙道临扮演)和女主人公陶岚(谢芳扮演),他们在江南水乡芙蓉小学校园花丛中漫步畅谈的场景,是1963年早春在无锡梅园拍摄,为了表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交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剧组借用了梅园优美的景色加以烘托,使得影片有了浓厚的抒情色彩,拍摄后《早春二月》蜚声海内外。

《银幕与舞台》(1980年试刊 1-3期,封面分别为锡剧名家梅兰珍、演员吴海燕、演员陈冲)

1979年11月7日,无锡市文联创办电影专业杂志《银幕与舞台》,著名电影演员赵丹为杂志题写了刊名,刊物面向广大青少年和影剧爱好者,介绍中外优秀电影电视,传播影剧知识,开展影剧评论,初期为8K小报,和无锡市影剧公司合作,在无锡市各个影剧场发行。1980年改为32K本,试刊3期,1981年改为月刊,在沪宁线各个城市发行,1982年起,经江苏省委宣传部批准由邮局在全国发行。最高月发行量达到20万册,平均每月发行15万册。《银幕与舞台》的创办,以“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得到了北京、上海、江苏等各地电影戏剧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扶持,刊登的专业文章多次在《文汇报》《电视月刊》《戏剧电影报》等报刊转载,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广泛影响力。

1984年11月15日至11月17日,《银幕与舞台》创刊五周年之际,编辑部在无锡人民大会堂举办了连续三场的大型文化娱乐演出活动,盛况空前,著名相声演员马季、赵炎、姜昆,哑剧演员游本昌,声乐演员苏小明、郁钧剑、吴国松、无锡本地歌舞团演员许瑱卿、马骏英等演员集体亮相,为锡城爱好文艺的观众奉献上了一场场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