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企业去年捐赠额超25亿元,制造业成捐赠主力军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 上海报道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而在公益领域,同样也是公益项目和慈善捐赠的主力军。

日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合中欧校友总会联合对外发布《中欧校友公益白皮书(2024)》(下称“白皮书”),选取上市公司中任职董事⻓、总经理、CEO、创始人或控股股东667 位校友及其代表的60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显示,这些样本企业2023年度慈善总捐赠额为25.22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14.77%。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科研及技术服务三个行业捐赠总额约占总捐赠额的80%。

“白皮书的发布,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公益实践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未来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的深度探讨和展望。作为一所商学院,中欧有责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业领袖,未来将继续加强公益教育,把ESG和社会责任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当中。我们将聚焦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公益的力量,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我们相信商业与公益的结合,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长远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更可以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公益是长期的事业,需要我们持续地投入和传承,我们将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公益精神在学校内外生生不息,希望白皮书可以激励我们来自91个国家、32000多名校友企业家中更多人成为公益路上的同行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表示。

去年同比增长14.77%

白皮书显示,从2022—2023年,有近80%的中欧上市校友参与捐赠活动,包括476家企业;连续两年都有捐赠记录的上市校友企业385家,占比64.2%,超七成校友企业集中在北上广及江浙地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三大领域合计投入慈善金额约5.39亿元,约占总慈善投入的80%。

具体来看,2023年有600家中欧上市校友企业中445家参与捐赠,比2022年的416家实现同比增长6.97%;2023年的总捐赠额为25.22亿元,对比2022 年的21.97亿元,实现同比增长14.77%。上市校友企业长时间投入公益,且逐步增长;2023年参与捐赠的445家上市校友企业中,有490位校友,对比2022年的460位同比增长6.5%。

“参与捐赠的校友数量逐年攀升,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校友企业加入,共筑社会慈善事业。2023年捐赠金额亿元以上校友企业3家,捐赠金额5.54亿元,占比21.97%;捐赠金额千万元校友企业48家,捐赠金额14.26亿元,占比56.54%;捐赠金额百万元校友企业152家,捐赠金额4.82亿元,占比19.13%;捐赠金额为百万元以上的校友企业合计203家,捐赠金额占比97.64%。2023年前20名企业的捐赠总额达到14.52亿元,占据了当年校友企业捐赠总额的58%,彰显了其在慈善捐赠领域的显著影响力,与2022年的13.34亿元相比,实现8.8%的同比增长,反映了这些企业在慈善投入上持续增长。” 中欧校友总会秘书长兼社会责任委员会主任秦轶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

而在600家上市校友企业公益捐赠中,制造业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比数量最多,前者达到232家,占比38.7%;在2023年参与捐赠的445家校友企业中,民营上市企业数量占比93.48%,共捐款22.25亿元,占当年所有校友企业捐赠总额的88.24%,成为捐赠的绝对主力。

“国有上市企业一般规模较大,但数量不多,共有28家参与了捐赠,共捐赠2.91亿元,占总捐赠额的12%,平均每家企业捐款1041万元;有195家制造业企业捐赠额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占2023年总捐赠额的51.47%;从企业平均捐赠额来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最高,尽管企业数量少,但平均捐赠额超过2571万 元;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以1035万元的平均捐赠额位居第二,共有12家企业参与捐赠,这些企业多为医疗设备、保健和生物科技类,在老龄化背景下,其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秦轶对本报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捐赠企业中,有23家上市公司企业基金会披露了其2023年所捐赠的项目,达到217个,共涉及捐赠资金6.7亿元,占2023年总捐赠额的27.19%。数据进一步显示,这些企业基金会约80%资金被投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领域,合计投入金额约5.39亿元,北京京东公益基金会、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内蒙古伊利公益基金会、北京远洋之帆公益基金会、福建省和敏慈善基金会六家基金会的投入金额超过千万元。

在教育领域的资金分配中,高等教育的捐赠金额占据52.4%;基础教育(中小学)则占47.5%,此外还有一部分专门用于支持残障儿童及其教师。

公益模式展现新特征

秦轶表示,中欧校友正借助现代管理工具助推科学公益。“作为商学院校友,中欧校友擅长借助现代企业的管理工具与方法,提升公益活动的效率与影响力,中欧校友的公益实践,具有十分突出的‘科学公益’特征,首先是基于用户视角在公益设计中回归需求为本,传统的公益慈善模式往往以专业为中心,受助对象被动接受专业的公益服务,而中欧校友非常注重对用户视角的考虑与关注,并强调以体系化、带有社会变革取向的解决方案来回应。如我们的EMBA2006SH校友会定期组织赴凉山,深入到‘阿依土豆公益项目’一线,了解受助孩子们的真实需求,不断调整项目的服务策略和重点,以做出最精准的回应。”

此外,成本管理在中欧商学院公益项目中同样非常突出。“我们在公益活动中引入成本管理的理念,通过设定明确的成本目标和效益指标,对活动进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和成效评估。如爱佑慈善基金会搭建的‘困境儿童救助与保护项目风险评估与干预服务机制’,把服务过程同时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不断地验证解决方案是不是能够适应当地具体情况、干预是否能带来真变化、效果能不能持续、能不能异地复制等。这种以数据和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方式,不仅提升了公益项目的执行效率,也确保了每一分投入都能产生最大的社会价值。通过定期的成效监测和成本分析,中欧校友能够及时调整和优化公益策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从而提高公益活动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 秦轶表示。

而在南都公益基金会原理事长、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看来,因为缺乏体系化的技术支撑,许多公益项目在执行和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中欧校友的公益项目则更具体系。

“中欧校友在公益项目中注重构建技术管理体系,通过优化流程、规范操作、引入数字化技术等,使得公益项目的规划、执行和反馈更加规范、高效和有保障。这展示了中欧校友将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领域,提升公益服务水平,推动公益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科学发展和人工智能的突破,让世界看到科技和商业、公益的融合,希望能够在AI革命到来的时候积极拥抱AI,并用企业家禀赋来推动公益创新。”徐永光指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