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十里亭镇五里亭村:探索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四大模式”

韶关市浈江区十里亭镇五里亭村地处韶关市城乡接合部,总面积达0.76平方千米,下设4个自然村,共有户籍人口540户1890人,党员47名。曾经因无耕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党群不齐心等问题导致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党支部面临“有心干事、没钱办事”的困境。

该村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引领,通过采取加强党组织建设、规范组织运作、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措施,及时化解内部矛盾,实现由全省最后一个完成换届选举的“落后村”到率先完成换届选举的“先进村”的华丽转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积极探索出了城乡接合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四大模式”,近两年招引大型项目2个、小型企业入驻13家,投资金额近2亿元,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22年的781.64万元增加到848.13万元。2024年,五里亭村获韶关市“百千万工程”标兵村擂台赛二等奖及浈江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并被列入“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第一批)”创建名单。

注重造血,探索“党建+产业发展”增收模式

五里亭村推行了“党建引领、服务优化、精准引资”的发展模式,组建了由“‘两委’干部+先锋党员+经济领航者”构成的招商引资党员先锋队,每月召开1次会议研究招商推介工作,主动“走出去”,带头到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积极对接韶亭荟、幸福提拉米、共富车间等商业主体,收集企业增资扩产招商线索。

为了企业和项目更好地落地,党员先锋队发挥“服务员”“店小二”作用,提供一对一帮办代办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12个实际问题,助力韶亭荟、贝氏食品工厂、沁芳园岭南文化餐室、赵一鸣零食连锁店等项目成功落地,推动五里亭村周边商圈三产融合发展,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35万元。比如,韶亭荟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遭遇瓶颈,党员先锋队深入村民家中,以耐心和细致的态度开展政策解读与利益平衡的讨论,通过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逐步统一了思想,协调解决了闲置10余年的55亩经济发展用地历史遗留问题,推动韶亭荟项目顺利开工,打造韶亭荟商圈三产融合发展,新增就业岗位500多个,年产值超5000万元。

注重活血,探索“党建+盘活资产”增收模式

五里亭村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全部党员积极参与到商铺与厂房的租赁审查中来,通过党员的细致摸排和认真审查有关合同,系统梳理现有资源,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对村内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共确认了7处闲置资产,建立了详细的资产台账,准确掌握闲置资产的权属、分布和使用状况。

为让闲置资产再“生金”,党员积极分析解决存在问题,有效破解资产盘活难等问题。同时,充分发挥辖区内碧桂园凤凰城近5万人人口聚集优势,建设了五里亭农贸市场、皇景路美食一条街、建材市场等,党员积极做好企业、商家的服务保障工作,通过出租店铺、出租土地、出租厂房等形式收取租金,每年为五里亭村带来超600万元经济收入。比如,五里亭村将一处废弃的电池厂旧址进行改造升级,成功引入了幸福提拉米项目,总投资达2000万元,不仅为当地经济增添了新的增长点,还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近10万元的额外收入,创造了200余个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强了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动力。

注重补血,探索“党建+圩日经济”增收模式

五里亭村党支部围绕村内沿袭保留的“圩日”特色,将“死资源”变成“活资产”,村党支部积极召开党员大会,邀请挂点单位、镇、村干部参加,讨论研究并通过了典型村规划编制方案,方案突出打造“圩日”特色,由村党支部加强对打造“圩日”的监督和管理,通过科学设置商贩经营范围、摊位布局、环境卫生标准等,引入外来特色手工艺品、花卉园艺、时尚服装、地道小吃等100多位摊主前来摆摊,打造了集聚美食、农产品、服装、花卉等于一体的圩日一条街(皇景路)和皇景新村。同时,党支部鼓励村民将自家的蔬菜、水果、家禽等农特产品拿到市场交易,丰富圩日市场物品供给,不断扩大圩日经济规模,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带来近50万元的收入。

注重换血,探索“党建+入股分红”增收模式

五里亭村积极探索“党支部+政府+村集体+企业+强镇富村公司”协同发展新模式,在村党支部引领下,按照“四议两公开”制度进行表决,决定将村集体资金以入股的形式,注入十里亭镇强镇富村公司、乡村振兴车间、光伏项目等,并通过“党支部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加大与丽丰兆业、新天美纸业、三雄农场、艺景园林等企业合作,推广销售“加州鲈鱼预制菜”“三雄蔬菜”“艺景园艺”等特色产品,助推强镇富村公司乡村振兴车间、光伏项目实现盈利,2023年五里亭村从中获取分红近10万元。

比如,五里亭村联合韶关市泽鑫服饰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十里亭镇共富车间,企业共投入资金50万元,于2023年12月投入运营,主营服装生产和加工,带动周边近100名村民就业,实现年人均增收近4万元。

文、图 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叶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