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柯文哲提金厦大桥具象征意义

旺报社评

柯文哲在金门重提修建「金厦大桥」,绿营冷嘲热讽,群起围攻,国民党生怕被抹红,反应平淡。柯文哲的主张虽无助于实质工程的推动,但台海风云诡谲此刻,却成为两岸和平难得的亮点,可以提醒包括对岸在内的所有人,台湾社会支持两岸和平与合作的声音仍在。

柯吕认同中华文化母体

民进党执政6年来的反中操作,加上疫情对两岸交流、民间感情的重创,大陆民间或涉台学界对两岸和平发展前景日趋悲观,这是近期不少参与两岸线上会议的台湾学者的共同感受。当然,看在希望两岸尽早摊牌、「长痛不如短痛」的速统派眼中,可能是相反的「乐观」情绪。无论立场如何,许多人都非常困惑:为什么这些年激进势力裹挟两岸舆论?曾经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的力量去哪了?

两岸政治分歧超过70年,并未改变台湾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民主化40年,也未改变对和平解决政治分歧的期盼,也不是部分名嘴或政客所炒作那样的「绿化」、「独化」。

柯文哲墨绿出身,担任台北市长后持续推动两岸交流,并非全然出自政治现实的考虑,他深层思维中的中华文化元素才是主要动力。同样,原本被视为台独前辈的吕秀莲,提出以「一个中华」化解两岸分歧,这不也说明吕秀莲认同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吗?

柯文哲、吕秀莲在泛绿出身的政治菁英中绝非孤例,就像蔡总统在20年前说「我是中国人,因为我念中国书长大」那样,民进党「抗中保台」,多出于政治立场与选举利益的考虑。只要卸下政治魔咒,相信大部分绿营人物还会回归中华文化的母体认同。

两岸政治尖锐对立,但台湾支持两岸和平的「民意基本盘」仍然稳固。以今年3月陆委会的两岸定位民调为例,「尽快独立」与「维持现状以后再独立」两项总和29.6%,显示「广义独」绝非主流;再以今年5月亲绿智库民调为例,支持疫后两岸开放交流者高达68.5%,陆委会6月最新民调也显示,71.6%支持疫情稳定下恢复大陆人士来台湾交流。相比一些具有「抗中保台」色彩的诱导式民调提问,台湾社会多数支持两岸交流、少数力挺台独的主流民意一目了然。

由统独二分回归辩证法

由于俄乌战争的刺激,两岸关系突然被推到「战与和」的终极拷问,大陆对台讨论也陷入「直接武统」还是「以武逼统」的选择题,这无疑极大缩小了两岸和平化解分歧、走向融合的空间,同时也让过去10年来两岸在和平发展轨道上构建的既有机制得而复失。这时候大陆更应该思考,支持两岸和平与合作的台湾主流民意,绝非「不存在」,而是「抓不住」,如果无视或错判这股民意,会令和平统一的希望更加渺茫。

大陆近年来对台措施或言行,或许出发点都是「抓住」或「稳住」台湾民意,让台湾社会更接受大陆和平统一的主张,但为何经常无效、无感,甚至适得其反?除了因长期历史因素形成的意识形态差异以外,大陆与台湾打交道愈来愈固执于「二分法」,却愈来愈偏离「辩证法」。过去在和平发展时期,大陆对台「二分法」固然以九二共识为界,但对绿营则宽泛画出一条「只要愿意推动两岸和平发展都欢迎」的界线,陈菊、谢长廷、赖清德都成为对岸座上宾,也成功引导「白色力量」积极投身两岸交流,甚至差一点触动绿营内部冻结台独路线。

若以「辩证法」思考,民进党愈是在台湾掀起「抗中」,大陆对台湾交往「二分法」的那道线反而应该画得愈广,而不是简单限缩为「非统即独」。

「维持现状」可以理解为「不统」,也可以理解为「不独」,基于两岸本以一中宪法确立彼此定位,「不统即独」在辩证法转换下难道不就是「不独即统」?两岸情势之艰困众所周知,但只要一个转念,山穷水尽就会柳暗花明。

东升西降是历史大潮流,大陆对台在「和平统一」的方针下,策略操作的空间可更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