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卫星产业链迅速崛起 “中国硅谷”将再次复刻手机产业链模式?丨卫星产业新纪元观察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雷若馨 深圳报道
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崛起一条狭长的卫星产业带,并迅速跃升为中国卫星产业新的一极。
空天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与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政策扶持、技术进步、产业资本、行业应用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空天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在过去17年的时间里,深圳卫星产业几近从零起步,目前已聚集了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涵盖产业链上中下游。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也被列为深圳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头雁领航、群星荟萃、市场为先、应用主导,成为深圳卫星产业区别于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的差异所在,而这也是深圳过去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成功的秘密。
太空“织网队”
先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后有深圳卫星产业。200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深圳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深圳的“航天梦”开始扬帆起航。
此前,我国传统航天产业都集中在北部及西部地区,“当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长三角往南地区就再无布局。”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戈锋回忆道。“时任集团公司总经理及副总经理看好深圳这样一个创新高地和改革特区,认为在深圳应该有所布局,计划后续借助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充分活跃的市场、特区的特殊政策来推动航天产业化发展。”
一年后,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简称“深圳东方红”)成立。随后的2011年,其抓总研制的第一颗卫星——试验卫星四号顺利升空并通过在轨测试。之后,全球首颗脉冲星实验卫星、国内首个批量生产微小卫星星座、国内首颗极地探测遥感卫星、“一带一路”共建国阿曼的首颗人造卫星……纷纷出自深圳东方红之手。
2016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再落一子。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简称“亚太星通”)在其联合交通运输部部属单位、深圳市政府的发起下成立,致力于建设全球覆盖、安全可靠、天地一体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2020年,亚太星通参与设计监造的“深圳星”成功升空,成为世界上首颗为移动载体通信定制的高通量卫星。“目前其入网端站总数超过2.6万个,已成为亚太地区承载终端数量最多的通信卫星。”亚太星通项目经理葛运介绍道。今年11月,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着陆区的媒体直播和工作人员上网的卫星通信正是由这颗“网红卫星”提供保障。
此外,由深圳魔方卫星研制的天目一号掩星气象探测星座的多颗卫星,也于今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漫天星辉之中,深圳之光悄然闪耀。
根据产业链划分,商业航天上游是火箭、卫星制造;中游为发射与运营;下游为终端应用。其中,深圳主要聚焦在三个小切口:微小卫星研发设计制造、卫星系统应用等领域的突破、商业航天企业的聚集。
在过去的17年时间里,深圳已形成包括卫星制造、关键零部件和应用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如卫星研制领域的东方红,关键零部件的华大北斗、华信天线,卫星运营方面的亚太星通。
2023年7月,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空天产业总部基地——星通大厦在深圳宝安区正式启用,多家空天技术产业企业入驻。其中,专注于卫星导航、移动卫星通信、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西安“小巨人”企业星展测控也落地深圳。
今年10月18日,位于宝安区航城街道的空天技术产业园(南昌园)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当日,国内首家可复用垂直起降技术商业航天企业——北京星际荣耀落子宝安,宣布将在宝安开展业务。深圳商业航天的“织网”大军再添一员。
何以深圳?
“如果没有华强北,世界会怎么样?”
这是曾经手机产业界一句发自肺腑的拷问,而这也彰显着中国卫星产业链的未来分工。细看卫星产业中所需的各种电子信息元器件,深圳的地位不容忽视。
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镇的深圳,2023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2.52万亿元,占全国六分之一,多年稳居内地城市首位。深圳众多的电子设备企业形成了重点领军企业头雁领飞,众多细分龙头企业深耕细作的良好产业格局。
胡戈锋在近期举行的卫星应用大会上表示,目前我国的卫星制造成本较高,与马斯克的Space X还有很大差距。他呼吁,深圳这个“世界工厂”应该发挥其制造优势,做卫星代工,使卫星生产真正地实现工业化、规模化以降低成本。
造星造箭所需的大量元器件及新材料,如传感器、电子控制系统、高性能材料等,均是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深圳的优势产业。深圳市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会长张一平认为,“深圳完全有能力去着力打造一个完整、集中的商业航天供应链。”
“中国硅谷”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让深圳拥有可以迅速将产业迁移到卫星领域的配套优势。
而商业航天下游的应用场景,更是“创新之城”深圳的发展舒适区,在太空中与地面遥遥相望的“卫星+”不断走入生活场景。
平安银行使用“物联网+卫星+金融”将金融深入产业。例如,为奶牛佩戴物联网设备,配合卫星监测奶牛数量、产奶情况等数据,从而准确判断牧场生产经营状况及信贷风险。
华为则是专注于通信领域,去年获得了两项关于星链通信技术的专利。从Mate50系列开始便玩起了星际通讯,Mate 60 系列首搭卫星通话功能,Pura70系列更是首发中国移动北斗卫星短信功能。
今年4月,比亚迪仰望U8越野玩家版正式亮相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仰望U8越野玩家版搭载着卫星通信终端,可实现在地面网络无法覆盖的森林、沙漠等偏远地区的通信。标志着全球首款搭载天通卫星通信功能的量产车型正式面向市场。
“依托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强大基础,深圳众多企业在商业航天的上游零部件及下游应用端都大有可为。”张一平表示。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研发的沃土。深圳“企业+学界”的研发氛围亦是浓厚。
在深圳航天产业起步之初,便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深圳东方红的股东之一,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地方、央企、学校三方共建的团队借助深圳技术高地之势,共同探索微小卫星的技术创新。
此外,一批高水平的高校与科研机构持续汇集,如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今年上半年,深圳上市企业的研发支出增速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研发强度2.9%,高于全国研发强度2.0%的平均水平。
这些机构和企业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卫星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政策“推背感”
政策方面对于空天产业的关注与支持也是层出不穷,“推背感”极强。
早在2013年,深圳就编制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航空电子、无人机、卫星导航应用、微小卫星等产业领域,并出台多项政策重点扶持产业发展。自2014年开始至2020年,深圳市财政连续7年共安排70亿元扶持未来产业发展,其中就包括航空航天产业。
2021年5月,深圳市发改委牵头印发了《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出台了16条举措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从打造特色应用场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推出创新举措。
今年1月,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3月,深圳“20+8”产业集群政策迎来“2.0版本”,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
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提出要打造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阳江等地为支点,全省协同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空间布局。
上述《方案》明确了广州、深圳打造从火箭、卫星、地面站、终端设备到应用的全覆盖产业链,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园区。
到2026年,全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到2028年,基本形成星箭研制牵引、陆海发射带动、产业要素聚集、区域协同互补的发展格局,力争形成可重复使用火箭航班化发射能力。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邵钢表示,当前深圳市委市政府抓住空天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效应,立足深圳实际,前瞻布局空天技术产业,推动空天技术未来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建设国内领先的空天技术产业创新、研发、制造基地。
背靠强有力的电子制造产业链集群,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深圳卫星产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