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号月底飞天!3名航天员名单曝光,神舟二十号紧急待命!

前言

最近,朋友圈都在刷屏神舟十九号,说真的,我并没有很激动。

不是对中国航天无感,相反,作为一个看着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人来说,我比大多数人都清楚,每一次发射背后,凝聚了多少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但这一次,我更关注的是神舟十九号背后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以及关于中国空间站未来发展的蛛丝马迹,这些才是真正令人感兴趣的地方。

从“月壤砖”到“太空穿针引线”,这才是星辰大海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次神舟十九号上天,要干一件大事,那就是在太空“烧砖”。

对,你没听错,就是烧砖。

当然,不是普通的砖,而是用模拟月壤烧制而成的“月壤砖”,这可是未来月球基地建设的关键材料。

月壤砖

想想看,在月球上盖房子,那可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而中国,正在一步步将这个梦想变成现实。

更让人振奋的是,神舟十九号执行任务的同时,神舟二十号船箭组合已经在酒泉待命,随时准备“救场”。

这就是中国航天的“双保险”策略,“发一备一”。

说白了,就是确保万无一失,毕竟,航天员的安全是重中之重。

还记得前段时间,国际空间站的飞船被太空微粒撞击,地面却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航天员在上面干等。

要是换成中国,分分钟就能发射另一艘飞船,把人接回来。

这就是底气,这就是实力!

当然,除了“烧砖”和“双保险”,神舟十九号任务还有一个重要看点,那就是中国空间站的轨道调整。

说起来,这次轨道调整还挺神秘的,官方只是简单地发布了一条预报,说要将空间站轨道抬升10公里左右,具体原因却没有透露太多。

不过,有网友猜测,这很可能跟神舟十九号和空间站的对接有关。

要知道,太空对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现在中国空间站采用的是“径向交会对接”模式,飞船要从下往上“追”着核心舱对接,难度系数直线上升。

所以,为了确保对接顺利进行,提前对空间站轨道进行微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然,这只是个猜测,具体情况还得等官方公布。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空间站的每一次轨道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都是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

说到未来,就不得不提中国空间站的国际化合作计划了。

就在前不久,中国空间站项目正式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并已经有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的科学实验项目确定入选。

不仅如此,中国还计划邀请国外航天员加入中国空间站,共同开展科学实验和探索活动。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空间站将不再是中国的“独角戏”,将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国际化,并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家园。

当然,中国空间站的雄心壮志远不止于此。

为了满足未来更复杂、更多样化的空间任务需求,中国已经制定了空间站升级计划,将现有的3个舱段扩展到6个舱段,并进一步提升空间站的整体性能。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花这么多心思建设空间站?我们又用不着。

说到底,还是为了“星辰大海”的梦想。

中国航天,从一开始就肩负着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使命,而中国空间站,正是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这次,神舟十九号发射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但最吸引人的,倒是那些“查无此人”的航天员。

尽管官方已经多次确认了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经确定,但具体名单却始终秘而不宣,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蔡旭哲

“老司机”带“新人”,中国空间站的“人员流动”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从以往的任务安排来看,中国航天似乎形成了一种“老带新”的规律。

就比如,神舟十六号的指令长景海鹏,是参加过神舟十一号任务的“老司机”,而神舟十七号的指令长汤洪波,也曾执行过神舟十二号任务。

按照这个规律推测,执行过神舟十三号任务的蔡旭哲,很有可能成为神舟十九号的指令长。

当然,这也只是猜测,毕竟,官方没有盖章的事,谁也说不准。

蔡旭哲

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航天员队伍的“人员流动”比我们想象的更频繁,也更精彩。

中国航天坚持着“老带新”的传统,让经验丰富的航天员带领新一代航天员执行任务,既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又能培养后备力量,确保中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

此外,中国航天也在不断选拔和培养新的航天员,为未来的空间任务储备人才。

据了解,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了三批次的航天员,总人数超过30人,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有初出茅庐的“新兵”。

这些航天员来自不同的领域,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和发展,中国航天员队伍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人员构成也将更加多元化。

而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新人”,也将有机会登上太空舞台,成为中国航天的主角。

就像这次神舟十九号任务,虽然我们还不知道三位航天员的具体身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定是经过了严格选拔和刻苦训练的精英,也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为中国航天再添辉煌。

当然,在关注“新人”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那些为中国航天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将”。

“老将”叶光富,李聪,李广苏

那批即将返回地球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已经在太空中生活了大半年的时间,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的新纪录。

他们在太空期间,开展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他们即将完成任务,光荣凯旋,我们期待着他们平安归来,也期待着他们分享更多太空故事,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航天事业。

中国空间站,不仅是科学探索的前沿阵地,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在这里,一代代中国航天员接续奋斗,书写着中国航天的辉煌篇章。

而那些关于“老司机”和“新人”的故事,也必将成为中国航天史上最动人的注脚。

那在此期间,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最近几年,关于中国航天的新闻,越来越“国际范儿”了。

就拿这次神舟十九号任务来说,除了“月壤砖”和“双保险”这些“硬核科技”之外,还有一个关键词也频频出现,那就是“国际合作”。

没错,中国空间站,早就不是中国一家的事了,为何这样说呢?你听我细细道来。

从“朋友圈”到“地球村”,中国空间站的“国际范儿”越来越足

早在空间站建设之初,中国就明确表示,要将其打造成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太空实验室,与世界各国共享空间探索成果。

这可不是说着玩的。

就在前不久,中国空间站项目正式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并已经有17个国家的科学实验项目确定入选,涵盖了天文学、空间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

这意味着,未来,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将有机会在中国空间站上开展科学实验,探索宇宙奥秘。

更“破圈”的是,中国还计划邀请国外航天员加入中国空间站,与中国航天员一起执行任务。

可以想象一下,未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航天员,在地球之外,携手并肩,探索宇宙,那将是怎样一幅动人的画面!

中国空间站,正在从“朋友圈”走向“地球村”,成为人类共同探索宇宙的新家园。

当然,中国空间站的“国际范儿”并不仅仅体现在“请进来”,更体现在“走出去”。

中国已经制定的空间站升级计划,将进一步提升空间站的整体。

到时候,中国空间站将拥有更大的空间、能力、效率,将为全球科学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中国空间站的升级,将为国际空间站“退役”后的全球太空合作提供一个重要的“备选项”。

众所周知,国际空间站已经“服役”多年,预计将在2030年前后“退役”。

而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届时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也将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全球太空合作的核心平台,也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封闭”到“开放”,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中国空间站的“国际范儿”越来越足,也折射出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坚定步伐。

结语

回望过去,中国空间站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奋斗之路,每个举动都彰显着中国航天的雄心壮志。

如今,中国航天将承载着人类探索宇宙的共同梦想,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正如一位航天人所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