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任务揭秘

图为10月16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景海鹏(左)、陈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席记者见面会新华社记者 李刚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记者喻菲 陈曦 李国利中国将于17日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它将与9月15日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近400公里高的轨道交会对接,两名航天员将进入“天宫二号”,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的太空驻留。

在发射前,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黄伟芬向记者介绍,此次任务中,航天员将有30天在“天宫二号”内,另有3天是乘坐神舟十一号飞船天地往返的时间

这次飞行乘组人数是2人。这是继“神舟六号”2人5天在轨飞行后,再次由2人乘组执行飞行任务。

第三次上太空的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负责载人飞船驾驶、交会对接、飞行计划管理、飞行安全保障。第一次上太空的陈冬负责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组合体的维护、消耗品管理、维护维修、在轨试/实验等。他们在岗位职责能力上互为备份

标题)飞行时间长 挑战更大

黄伟芬说,在轨飞行时间明显延长,更少乘组人数、更长飞行时间、更多在轨操作,这些对航天员乘组身心素质工作能力、任务规划、作息设计、管理优化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她说,首次30天驻留飞行任务对航天员的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均带来更大挑战。从身体上讲,航天员心血管系统受到更大影响肌肉萎缩,骨丢失,免疫功能下降程度更为明显,出现疾病概率增大。从心理上讲,驻留时间延长对乘组两位航天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心理相容性要求更高。

从生活上讲,作息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对航天员工作效率的影响增加,食谱食品感官接受性要求更高,卫生清洁尤其是运动后清洁问题突显,导致航天员驻留保障难度进一步加大,需要在失重防护、食谱食品、卫生清洁、作息制度和飞行程序安排等方面加强设计,提高航天员的在轨生活品质。

黄伟芬介绍,航天员的作息制度设计上向空间站任务长期飞行进行过渡,所以采用日计划和周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天地同步作息模式。航天员在30天飞行中,任务相当重。每工作6天有一天休整,这一天航天员也要做很多事情,但是航天员自主空间大一些,可以自己来安排。

(小标题)空间站任务前唯一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她说,在执行空间站任务之前,“神舟十一号”是唯一一次载人飞行任务,因此被认为是非常宝贵的机会,要着眼于空间站技术验证需要,开展空间站航天员在轨生活、健康、工作保障设计验证,以及面向长期飞行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包括航天心理学实验研究,为空间站任务研制积累飞行试验数据。

据介绍,“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方式是自动交会对接。此次交会对接是处在阴影区,不像在阳照区看目标那么清晰。如果自动交会对接出现问题,就转入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时刻要准备好。因此对航天员从训练的要求上没有降低反而更高。

(小标题)航天员是如何选拔出来的?

黄伟芬介绍,未来空间站的任务希望有经验的航天员参加。空间实验室任务也非常重要,是承上启下的飞行。所以综合考虑,从两批航天员中各选一人,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培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技术过硬、经验丰富,而第二批航天员年富力强

景海鹏和陈冬两位航天员在一起进行训练的时间非常多,关系非常融洽。“经过训练和磨合,我们2人已非常默契,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彼此间都能心领神会。”景海鹏说。

航天员做过长达33天的封闭训练,除了失重不能模拟,其他都是按照空间实验室任务的程序来模拟的。

航天员经过八大类近百个科目的训练,包括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和失重效应防护锻炼、救生生存训练、交会对接训练、在轨实/试验的训练等。由于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延长,还加强了在轨医学急救知识的培训

(原标题: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任务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