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盲盒拯救钱包
图╱新华社
大陆主要城市中式快餐吃一个月的预估花费
新闻提要■通膨下民众钱包变薄,连应付开支之首「食」都成为问题。但不用担心,多原因叠加下「剩菜盲盒」现正兴起拯救钱包。
当前台湾,不少消费者固定会在晚间特定时段走入超商,仅挑贴有「65折」、「7折」等标签的生鲜食品选购。这种「即期品特价」模式一直都有,生鲜食品领域更为频繁,在台湾近年由通路之王超商带起该模式的盛行;大陆则是近年则吹起类似的「剩菜盲盒」风潮,这种风气值得关注,在台湾外送同样盛行当下,或许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店家跟进此模式。
目前大陆流行的剩菜盲盒,可用福袋与台湾烘焙坊偶尔出现的NG蛋糕概念来理解,有些将数个面包或寿司等餐点装入一袋,有些是店家混搭菜品成一个餐盒,一组贩售人民币(下同)约10多元,通常价格可能是内容物原价3~6折,但也心知肚明,内容物是即期品或店家剩余较多的食材与餐点,所以通常以寿司、面包等食材新鲜程度明显的业者最多。
在台湾,生鲜食品即期特价还很少走盲盒福袋路线,通常是明确知道要买哪个商品,再以商品定价折扣,如超商与大卖场即时食品会贴上65折、7折标签,又如寿司或面包店打烊前有买一送一、买三送一等优惠。
大陆则在多因素叠加下,即期特价成为盲盒福袋玩法,首先是当地餐饮消费以外送、手机订餐自取模式为主,所以即便店家剩菜盲盒包装透明,消费者依然会在付完款真的拿到餐盒时,才会有今日究竟买了什么的谜底揭晓感。
其次,剩菜盲盒模式在美国等地早风行,由海外留学生与华人透过大陆小红书等平台传播回东方,掀起大批餐饮业者跟进。而且,这种文化也符合当下环保节约,以及大陆近年曾推行的「光盘概念」。
开箱盲盒 成潮流标签
尤其,大陆如泡泡玛特盲盒玩具等带起风气,加上社群网路能传播分享经验,开箱盲盒反成一股潮流标签,吸引不少人专程在特定时段,比拚手速抢餐厅的限量剩菜盲盒。
该原因也逼使商家将剩菜盲盒视为商业模式的一环,盒饭财经引述餐饮业店长指出,这谈不上是好生意,在打烊前半价卖产品其实利润更高,且许多业者早有一套处理剩菜的方法,但当前可能流量噱头与环保风气,总部就会要求旗下门市每天要有一定数量的盲盒。
但根本原因,依然是全球经济衰退及物价上扬带来的民生痛苦,网易数读引述数据指出,主要中式快餐连锁品牌以「一荤一菜一汤一饭」配置,平均也要40元以上,一个套餐价格也位在28~50元区间,如此吃一个月要花费逾1,700元,而较高薪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可能也仅7,900元。报导引述调查指出,43.7%民众吃中式快餐预期在20元以下,多达85.2%不接受超过30元价位。
因此剩菜盲盒的出现成为许多人钱包救星,如一个10出头价位的面包盲盒,可能有2~3个大面包解决多日早午餐所需。盒饭财经还引述网上文章,有民众描述在最穷的时刻发现有剩菜盲盒这种玩意儿,给予实际的生活帮助。
食安风险高 纷争恐频传
不过潜藏其中风险可想而知,即期食品原本就有较高风险,加上并非明物贩售、走盲盒模式,吃到什么、内容物划不划算,仅取决于当天店员一念之间,加上监管法规不一定能立即管理该领域,能预期食安、品质管控、盲盒价值差距过大等问题会被频繁投诉,如何保持品管、要不要续推该服务,会是餐饮业者下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