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与电影/耶稣基督超级巨星

▲《达文西密码基本上也是一部描述耶稣生平电影。(剧照)

记者锦华特稿

这个星期日(12月25日)是西洋耶诞节(圣诞节)。顾名思义,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耶诞节的英文Christmas,是Christ+mas两个字的结合﹔意指Christ’mass,即「基督的弥撒」(基督是救世主之意)。

事实上,耶稣的确实出生日期史无可考 直到公元四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会才首度把12月25日定为耶稣的出生日﹔后来全世界都遵守这个约定。

西洋历里有所谓「公元前」与「公元」的分界线。「公元前」用英文Before Christ(主出生之前)表达,简写为B.C.,数字愈大表示距离现在愈远。「公元」用拉丁文Anno Domini(主出生之后)表达,简为A.D.,数字愈大,表示距离现在愈近。

西方描述耶稣生平的电影很多,早年的电影观点较保守,大多数是歌颂「道成肉身」(人神合一)的耶稣的尊荣和伟大﹔例如《万王之王》(King of Kings,1961),《万世流芳》(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1965)等,光看片名就知道他们对耶稣推崇的程度

比较特别的是义大利导演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所拍的《马太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Matthew,1964),把耶稣描写成一个为穷人发声的社会主义者 (事实上耶稣的思想里的确有社会主义色彩),是把西洋思想两大主流:基督教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一部特殊代表作

音乐剧歌剧魅影名重当世的作曲家安德鲁洛伊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早年是个摇滚迷,他对耶稣的生平也很感兴,跟作词家提姆莱斯(Tim Rice)合写过一部摇滚音乐剧《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把耶稣比喻成一个风靡无数粉丝偶像明星。这部作品于1971年在百老汇首演,1973年拍成同名电影。

由于风气丕变,近年关于耶稣生平的电影多半着重诠译耶稣人性的一面(包括七情六欲),跟教会冲突遂起。其中以改编自尼科斯卡赞扎基(Nikos Kazantzakis) 小说马丁柯西斯导演的《基督的最后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1988)最具代表性

梅尔吉勃逊导演的《受难记:最后的激情》( Passion of the Christ,2004),以使用历史写实的阿拉姆语(Aramaic)为对白,以及血腥指数破表的耶稣受难场面而轰动影坛台湾中文片名有点画蛇添足。因为英语里Passion亦指耶稣受难,所以原片名就是《耶稣的受难》,跟什么激情无关。

改编自丹布朗( Dan Brown)小说的《达文西密码》(The Da Vinci Code,2006) 基本上也可以算是一部描述耶稣生平的电影。因为它探索的惊世秘密,就是耶稣曾经结婚,并且留下子嗣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