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建设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不断推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要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2023年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等要求之后,为教师确立更高标准,对师德师风提出更高要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师德师风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在第四十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梳理40年来师德师风建设的历史进程,对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师德师风建设至关重要
从设立教师节的动议开始,到教师节确立,直至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始终处于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
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对师德师风提出更高要求。40年来,通过持续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提高中高级教师职称占比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每年教师节期间的表彰和庆祝活动,等等,教师的社会地位明显改善。“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广大人民教师的热切期待,对促进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师德师风建设纳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报告内容,凸显了师德师风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40年来,伴随着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教师队伍建设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师德师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制度体系日渐完善。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要求,体现了师德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确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在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师德师风成为第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作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等重大论断,将师德师风置于教师队伍素质最高位置。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提出“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强调“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并提出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教育家精神成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内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历史新高度。
师德师风建设发展脉络
40年来,师德师风建设包括确立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等主题,在新时代日趋成熟。
确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1984年10月,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纲领性指导意见,以思想政治素质为主,师德理想与师德原则相结合,为师德师风建设奠定基础。
制定并完善各学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化建设,依法确立师德违规行为处理办法。20世纪90年代初,师德师风建设进入新阶段。1991年,原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发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先后于1997年、2008年进行两次修订,不断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2011年12月,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发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至此,不同学段的教师道德规范基本明确。同时,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不断改进。2000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005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明确划定“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他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等多条底线,提出“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等处罚性规定。新时代以来,2014年1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依法列出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并制定处罚方法,该办法于2018年进行补充、完善。2018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依据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中的教师职业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师德行为法律依据,具有划时代意义。
建立并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2012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新时代以来,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部2013年9月发布《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014年9月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016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基本建立起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总体目标。其间,教育部提出教师职业行为倡导标准和禁行底线。2018年11月,教育部分别发布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并强化师德违规查处和师德考评。体制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师德师风建设推进理路
40年来,从强调底线师德,不断走向高尚师德,提出教育家精神,师德师风建设内涵越来越明确和丰富,对师德底线的划定和对失德行为的惩处逐步与法律法规相结合,师德师风建设思路日渐清晰。
明确思想政治素质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师德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师德建设第一要务。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独立部分进行部署,明确要求“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用“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等定位教师职业,体现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丰富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涵。
坚持教育家精神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要义。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教师要做到敬业、爱生,这是由教书育人事业所决定的。敬业,表现为珍惜人民教师的光荣,有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坚守。爱生,则是师爱的具体呈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聚焦爱生情怀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教师的仁爱之心,需要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二是聚焦爱生情怀的实现过程,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需要教师以无私奉献之心,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新时代教师还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
弘扬高尚师德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路径。建立教师表彰体系,通过挖掘宣传等多种途径,弘扬高尚师德,形成正能量,是师德建设的关键路径,体现了“厚爱”层面的师德建设内涵。40年来,通过建立国家、省、市、县、校多个层面的教师表彰体系,授予“人民教育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展现了优秀教师的高尚品格和典型形象,营造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助力形成了有利于提升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的良好生态环境。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还要“严管”,规范师德行为,惩处师德违规行为。相关法律和文件规定成为规范师德师风失范行为的“硬杠杠”,对于守牢师德师风底线起到了有效的警示、阻止和惩罚作用。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师德师风建设形势整体向好,广大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底线,追求高尚道德,呈现出教师新风貌,人民群众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的局面基本形成。新时代新征程,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现状调查研究”[GYJ2024050]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4年09月05日 第06版
作者:高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