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逾150年长江古船打捞重现 实现水下考古大发现

时隔150多年,「长江口二号」清代古船被正式打捞起,实现大陆水下考古里程碑式的大发现。(新华社)

一艘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公尺、宽19公尺、高9公尺、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21日经过近3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的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时隔150多年,长江口二号古船终于「重见天日」,让大陆水下考古实现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

根据中新社报导,这也是目前大陆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填补了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古船船体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探明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

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西元1862至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到10公尺,船体埋藏于5.5公尺深淤泥中,残长约38.1公尺、宽约9.9公尺,已探明有31个舱室。古船上部的船艏、缆桩、主桅杆、左右舷等结构完整,从目前的勘测情况看,推测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

通过选取4个舱室进行的小范围清理,舱内均发现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另在船体及周围还出水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船材、铁锚、棕缆绳、滑轮以及建筑材料等大量文物。特别是出水的绿釉杯底书有「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