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览】与高加米拉战场不期而遇
我探访古战场前一般都会预先计划:要去某个国家或地区前 和纪念碑,到时候预留时间按图索骥地踏 , 会在网上找到具体地点勘战场地理。可能只有亚历山大大帝的高加米拉战场是不期而遇,双脚踏在当年的战场上时仍然毫不知情,直到同行的导游提及“这一带就是高加米拉战场,亚历山大的伟业之一”才惊醒,到处去找有没有纪念性的建筑,却见四野茫茫,砾石遍地,不用说纪念碑,方圆数公里之内甚至找不到像样的建筑物。
高加米拉地区唯一站立的中世纪宣礼塔,这个建筑比高加米拉战役晚了一千多年。
01
在军警保护下进入高加米拉
那是2014年春天,我跟着一个英国的探险旅行社组织的旅行团,一行十人,在政府军警车和机枪的保护下游历伊拉克。周边局势已经开始不太平静了,我们不得不临时取消参观亚述古城和尼尼微的计划,当地政府为了向外界展示丰富的古迹旅游资源,吸引国际游客,还特别安排军政首脑接见我们,全程有电视台采访和录像,并派出10名带着AK47突击步枪的保镖分乘两部皮卡护送,其中一辆皮卡顶上还架着轻机枪!同年5月伊斯兰国在这一带大举起事,短时间内政府军溃散,我们才知道这些担任护卫的军警都是银样镴枪头,当时一旦碰上恐怖分子,这些人根本不顶用的。现在想来,当时我们的确是深入险地,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但我们当时不知道这些呀,就在武装保镖提供的虚假安全感支撑下,还是探访了北部萨达姆的故乡提克里特,亚述古都尼姆鲁德,直到国中之国库尔德区。傻人有傻福:我们不但一路平安无事,而且看到了灿烂的古代亚述文明遗迹,后来几年伊斯兰国占领这里,大肆破坏和倒卖古迹。今年有朋友再去同一地区,却再也看不到当时我们亲眼所见的那些古代遗迹了。
护送旅行队的警车,后排带有机枪。
就在我们进入库尔德区不久,停下来休息的时候,英国领队杰夫不经意地提了一句:“这一带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高加米拉战场。”高加米拉!西方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将领的最伟大的一战!我倒吸一口冷气,急忙站起来环顾四周旷野,荒凉的砾石平原上回荡着风声和走私油罐车的引擎声。
杰夫老先生当时已78岁高龄,数十次带队进入伊拉克,对当地风土民情极为熟悉,我赶紧问他,周边有没有纪念碑一类可以凭吊的建筑,老先生摇摇头:“你记得前几天在南部看到的巴别塔遗迹吗?年代太久远了,像巴别塔那样宏伟高耸的古代建筑,而今都只剩下一个无法辨认的土堆。高加米拉战场一马平川,过了2300多年,你还指望能看到什么呢?”
懂得军事史的人如何能不知道高加米拉战役呢?西方军事历史上有“四大名将”: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拿破仑。其中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地域最广,平生未尝一败。而高加米拉战役是亚历山大彻底击败波斯帝国的最高潮一战。我此前一直以为高加米拉战场不是在土耳其境内就是在叙利亚或者黎巴嫩,却没想到在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区。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十二年,灭国无数,所向无敌,短短十年之内一手缔造了欧洲史上最大的帝国,其事迹早已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传奇。亚历山大用兵的特点是战略上的谨慎结合战术行动中迅捷猛烈的执行力。由于他本人一贯出现在每次战役的第一线,因此总是能敏锐地捕捉战场上转瞬即逝的战机,一击中的。
最能体现亚历山大临机即兴指挥能力的,莫过于他的“四大战役”。亚历山大渡海东征不久,在格拉尼古斯河畔一举击败了波斯边境省份几个总督的联军,这是第一次战役。不久后的伊苏斯战役,亚历山大面对率领波斯主力赶来的大流士三世皇帝战而胜之,击溃波斯野战军,大流士皇帝逃向内陆。亚历山大此时显示出战略上的极端谨慎和耐心:他没有幻想过一蹴而就地征服庞大的波斯帝国,可是要打持久战。为此就一定要保证背后与希腊本土的海路补给线畅通,何况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几个大城邦时刻想着背叛盟约,远征军只要有哪怕一次失败,就面临着后院起火的危险。而波斯海军主力是臣服于波斯统治下的地中海东岸腓尼基人的舰队,亚历山大手中并不掌握能在海上与之抗衡的舰队,所以他没有继续穷追大流士三世,而是沿着海岸线进军,一个一个从陆地上征服波斯帝国海军能够依靠的所有港口。
亚历山大花了两年时间,占领从小亚细亚半岛到黎凡特地区,再到埃及的所有港口,终于彻底摧毁了波斯的海权,使马其顿成为地中海东部的主人。这个以陆权代替海权的战略是一个笨办法,而且颇耗时间,但它在当时的力量对比下,却是一个有效的战略,保证了希腊联军的后路。整理好后方之后,亚历山大挥军指向东北,接连渡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向着波斯帝国西部中心,古城巴比伦挺进。
此时,大流士三世也率领帝国大军从巴比伦北进迎击希腊联军。双方的决战一触即发,这就是亚历山大生平四大会战的第三场,也是规模最大和最具决定性的战役——高加米拉会战。
伊朗设拉子郊外被亚历山大烧毁的波斯波利斯皇宫遗迹。
02
针尖对麦芒的古典决战
应该说大流士三世是一位出色的战略家和组织者。他充分利用对手给他的两年时间重整旗鼓,不仅集结了比伊苏斯战役更加庞大的兵力,而且完成了对军队的诸兵种协同训练,甚至有时间进行武器换装。从战略上来说,大流士不能使用坚壁清野、 诱敌深入这样的战略来和亚历山大拼消耗。他的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合体,如果一味消极避战,难保帝国的各个民族会离心离德分崩离析。所以无论从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大流士当时的决战战略都说不上是错的。而他选择的战场也很合理:波斯大军规模庞大,需要消耗的补给量惊人,高加米拉在巴比伦以北100多公里,仍然属于两河北部平原,在古代这里是丰饶的粮食产区,大军补给不成问题。所以大流士驻兵于底格里斯河畔等待希腊远征军,而不是主动出击。
战场是事先精心选择好的一马平川,波斯军甚至有时间预先铲平了战场中央微小的地形起伏,以便发挥战车冲锋的优势,同时有利于发挥兵力优势迂回敌人两翼。应该说,高加米拉战役之前,大流士所做的准备和战略决心都是正确的。
而亚历山大这边呢,态度是“你要战,便作战”,无论敌人有多大数量优势,占据多有利的地形,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亮剑。在战术层面,亚历山大的军队虽然数量少,但战斗力久经考验,而且他对自己的现场战术指挥能力也深具信心, 具备了名将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于是,马其顿和波斯双方统帅决战的决心不谋而合,这才能打出公元前331年高加米拉这样一场乾坤一掷,针尖对麦芒的古典决战来。
高加米拉战役中双方的兵力,古典作家们给出的数字出入太大,经过近代考证,把波斯军的数字缩水到10-12万人,其中包括大量骑兵,还有200辆装备锋利镰刀的战车。与希腊联军的4万步兵7000骑兵相比,有绝对的数量优势。针对马其顿步兵密集方阵战术,大流士战前就颇有预见地制定出了第一线战车冲乱敌人阵型,然后两翼步骑兵利用数量优势拉开战线包抄,多点进攻的针对性战术。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中央战线以精锐的不死军步兵和波斯贵族骑兵重重围护。
应该说,波斯的战术安排也是完全合理的。亚历山大战前布阵乍看起来并无出奇之处,依然是左中右三部分构成,重点在于右翼,他本人亲率近卫骑兵列阵于右翼,随时准备发起决定性的冲锋。但是他预料到敌军会利用巨大的数量优势两翼包抄,因此马其顿的阵容比以往更松散,增加方阵和重兵集团之间的间隙,增加正面宽度的同时,还可以避开波斯第一轮战车冲锋的巨大动量。为了让松散的战线不至漏洞百出,在重步兵和骑兵的间隙还部署了轻步兵。为了应对一定会出现的敌方两翼包抄,亚历山大在两翼后方成斜角部署了两支步兵迎战敌军迂回过来的骑兵。最奇特的一点是在第一线身后一段距离部署的第二线部队面向后方,随时预备接受被围,这样希腊全军就组成了一个空心的巨大梯形方阵。
在实战当中,希腊军的疏开阵型放过了横冲直撞的波斯战车兵,担任掩护任务的前哨弓箭兵和投枪手进一步瓦解了波斯车兵和骑兵的第一轮冲击。然后亚历山大亲率主力右翼向右前方挺进接敌。这是经典的斜线式战术,源自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底比斯名将埃帕米农达斯发明的斜线战术,直到两千年后,普鲁士腓特烈大帝手中,仍在有效地运用这种队形。这种战术的实质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一侧,把平均使力的正面对冲改成集中突破一点,同时尽量延缓自己薄弱一侧的接敌时间,打一个时间差。
但高加米拉战场上波斯一方的兵力优势是全面的,展开巨大的包围圈向希腊两翼同时发动进攻,亚历山大所在的右翼陷入苦战,在紧张的战斗过程中,希腊右翼主力突前,左翼防御,都在不知不觉地拉长战线,抵挡波斯两翼优势兵力的迂回。慢慢地,右翼和中央中部分方阵之间出现了一个缺口。第一个战术破绽出现了,出现在马其顿一边,大流士三世也相当敏锐,他抓住战机,派出本方中央骑兵主力突击马其顿阵型中央的空洞,一举突破希腊军正面,贯穿了希腊联军阵型!
到此为止,瞬息变幻的战场风云一直有利于波斯一方,但有两点事态发展出乎大流士的意料:第一,战线被洞穿的希腊部队没有发生崩溃的现象,希腊军队维持空心方阵的大致形状继续苦战;第二,成功突阵的波斯中央骑兵也没有向左或向右迂回卷击希腊阵线的任何一部分,而是穿阵而过,扑向希腊大营,打散了留守的希腊步兵。也许这第二点并非出乎意料,而是奉了大流士三世事先的严令:皇帝的家眷被囚禁在马其顿大营,波斯骑兵不顾前线酣战也要突袭马其顿大营救回他们。
因为波斯中央骑兵投入战斗,却暂时没有在前线的混战中发挥作用,大流士三世在中央的护卫部队只剩下不死军步兵,拱卫力量变得薄弱。一直顶着波斯左翼骑兵的冲击缓缓向前的马其顿近卫骑兵此时尚未投入战斗,亚历山大等待的战机终于出现了,他毫不迟疑地亲自带领近卫骑兵径直冲向大流士皇帝,希腊步兵主力马其顿重步兵方阵也配合对波斯中央发动了进攻。这是整个战役扭转战局的一刻。大流士三世在马其顿精锐的诸兵种联合进攻面前抵挡不住,匆忙逃离战场,这个指挥中心一垮,波斯阵线全线崩溃,此后的溃逃中被杀4万多人,希腊联军一方的损失大约在1千人上下。
03
历史回响英雄无觅
高加米拉之战是波斯帝国的生死一战,此战之后马其顿大帝征服波斯全境再无障碍,大流士在后来的逃亡途中被反叛的臣属谋杀,亚历山大追到首都波斯波利斯,一把大火烧了尚未完全完工的皇帝宫殿,向东挺进中亚,跨越印度河,他的四大战役的最后一战就是征服印度河流域的波拉斯国王,那基本属于锦上添花的最后一笔,千古一帝的毕生功业已然大成,走到了希腊人所知的整个世界的尽头。在回师途中,33岁的亚历山大病逝于巴比伦。
在高加米拉古战场上,领队老先生带我们在周围找到一处清真寺宣礼塔的遗迹,周围的砾石中间或还能找到彩色的釉砖碎片,但那是中世纪的文物,和亚历山大的那场战役毫无关系。也许两河流域古老灿烂而动荡的历史长河中,高加米拉会战这一朵激荡的浪花终归会不留痕迹地逝去。若如此,那的确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了。
本文载于《世界博览》杂志2023年第18期
责编:南名俊岳
购买《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