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秀枝》在我家乡云林与艺术不期而遇

简秀枝》在我家乡云林与艺术不期而遇。(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爱传媒简秀枝专栏】原来家乡,可以这样被妆点,可以这样营造出与艺术不期而遇的邂逅。

成为西螺媳妇已经38年了,云林成为我半个家乡,每次返乡探望公婆,总是期待云林的蜕变与发展,除了蹈作蔬菜水果之外,是不是能有些艺术文化的进驻。

不能说完全没有,街头公共艺术增加很多,但总是觉得,好像少了一点神韵与灵魂。

这回国艺会董事长林曼丽出手了,艺术创作贵在原创性,如何截取在地资源,走向大自然,又与艺术时潮作连结,于是「惊奇」就慢慢浮现。

如果「ONE PIECE MUSEUM 」可以呈现在校园或机构,高耸通透、窗明几净的高铁车站,为什么不能摆设艺术,让南来北往,穿梭其中的旅人过客,与艺术不期而遇,那将会是许多惊喜与幸福。

继2018年国艺会与高铁合作的「艺术元年」,让林明弘的窗花作品,进驻台中高铁站,成为美谈。

疫情蔓延,改变了许多事,与艺术不期而遇是生活态度,社会美学不能等。这回林曼丽董事长再度搭桥与江耀宗董事长谈合作,设法让艺术伫足在高铁偌大车站大厅与川流的列车上。

对美育推广念兹在兹的江耀宗董事长,慨然应允,以2015年垫后加入高铁营运的云林、彰化与苗栗三座高铁站大厅,作为场域,让国艺会带领艺术家脑力激荡并研究艺术的进驻方式。

6月16日云林高铁站率先启航,彰化在7月下旬,苗栗在9月上旬,依次接棒。

16日下午2点整,江耀宗董事长、林曼丽董事会,各自带着团队,现身在云林高铁站,一起为「宝岛随身听」艺术计划中,大型声光展演装置,高调现身,集声音、影像,科技艺术与在地历史,绵密结合,果然,LED影像装置构成的巨型光体,点亮了整个大厅,煞那间高铁站成为《Pop-up Museum》快闪美术馆,让人啧啧称奇。

高铁云林站是由大元姚仁喜建筑师设计,车站运用云林在地基调,引入虎斑及虎尾意象,架构流线、绿地大量乔木成林,并打造「云」型线条,让游客散步其中,别具在地风华,2015年开幕启用。云林高铁站以「云光林影」为设计意象,以流畅蜿蜒的金属外廊柱列及层层叠叠下降的屋顶板片,打造出曲线与张力的流线型站体空间。

大跨距的外柱廊设计,不但营造出大厅内开放、无柱的连续性空间,同时成为遮阳百叶并提供室内外旅客人流的缓冲空间。车站以Low-E玻璃帷幕为立面,并由5层下斜屋顶间的采光天窗导入自然光线,以增加视觉穿透性及空间层次感。精准简洁的造型及车站空间、动线规划,希望为旅人谱下一段便捷迅速而又饶富诗意的空间记忆。

这样的诗意空间,展示艺术品,果然美不胜收,神秘巨型光体,化身为巨大的随身听放送计划主题曲《慢慢快活》之外,更上映了长达24分钟的作品,为全场观礼来宾,眼睛发亮。

这是江耀宗与林曼丽两位董事长第二度携手打造的「台湾高铁艺术计划」,延续「与艺术不期而遇」的核心概念,就以云林高铁站为首航。

擅长影像与音乐制作的艺术家陈怡洁与柯智豪 担任主创组成跨域的创作团队,与洋葱设计、众森自然工作室、北泽钢影像、 玖格设计、昀禾创意、成阳视讯、城镇舞台等跨界伙伴,共同打造出贯穿全线的年度艺术计划——「宝岛随身听」。

在4月19日正式启动后,首推计划专属纪念车票,与改编自布农族的世界级文化资产《猎前祭枪歌》车厢广播提示音, 当乘客购买纪念票,就像拥有一张艺术之旅的门票,引领观众在搭乘过程中与数位平台上,聆赏全新的广播提示旋律、计划主题曲《慢慢快活》,以及《宝岛随身听——线上说唱会》Podcast节目等,从听觉开始感受移动中的风景。

紧接着,自6月16日起,艺术团队把高铁站体化身为亲切可及的美术馆,将历时两年透过古道生态踏查计划所酝酿出的影像作品《森态光景》,以巨型的光体首度现身于高铁云林站,并宣告云林、彰化、苗栗三站的艺术巡展正式启航。

动态影像,系呈现出艺术团队深入古道秘境,所进行点灯采集昆虫影像的成果,在高速科技驶往未来的旅途上,留下一抹慢速微观生态的浪漫视线,期待透过结合旅行经验与现场艺术展演,延伸高铁观众的搭乘经验,进入穿越古今历史与生态的五感体验。

艺术家陈怡洁以微观视角巨大化她所采集到的昆虫影像,透过当代影像科技在昆虫身上华丽的纹理之间,窥探出人类如何与大自然相应而生的形貌。

原来,这种光体采集的灵感,是陈怡洁2018年前往日本雾岛艺术之森美术馆驻村时,居住于美术馆附近营区的小木屋,在深山里方圆百里只有一盏灯。某天夜里,她回到小木屋打开灯,昆虫开始聚集而来,驻足于落地窗的纱窗上,让她近距离观察到许多昆虫的细节,并深受震撼,进而尝试把这种独特的光体采集手法,运用在「宝岛随身听」的创作之中。

然而,在山中进行光体采集,并不如想像中简单,短短几分钟的影像,其实是创作团队累积近两年的采集成果。在生态专家的指导下,团队了解昆虫眼睛与人类不同,必须透过特殊频率的灯光,才能真正吸引到那些山林间的主人。

午夜时分,当山林里拉开了光的巨幕,宛如露天电影般,吸引了山林的昆虫来到了屏幕上,尽情扭腰摆臀,争妍斗艳。那一夜,光幕上的大明星,是皇蛾、黄豹天蚕蛾、黑带鹰翅天蛾、长尾水青蛾,应有尽有,美不胜收。

艺术家不只把山林间美丽光景转化到巨型光体装置上,更把不同昆虫身上美丽炫目的图腾,转化成影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新容颜,带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

陈怡洁与创作团队求好心切,这一年多以来,往返在云林等山林古道,采集了多样的昆虫动态光影,不同时段会有不同昆虫出现,而且越晚就越硕大美艳,大型彩蛾飞行速度缓慢,遥从他山远飞过来,所以大家学会连夜点灯,才能吸引到昆虫界大姐大。

「皇蛾娘娘驾到」是某半夜3点,一只比人类手臂大3、4倍的皇蛾,出现在艺术家眼前,甚至亲蜜逗留在陈怡洁手臂上,让制作团队又惊又喜。另外像长尾水青蛾,半透明的翅膀,巴掌大身形,宛如树叶,清秀俊雅。

黄豹天蚕蛾、红目天蚕蛾、黒带鹰翅天蛾、录枯斑尺蛾,那些美丽生物的纹理样态,透过艺术家的转译创作出24分钟作品《样态光景》,再以超现实的手法,慢速中呈现出大自然的切片,让大众能透过作品,微观世界,沈浸在姿意与多彩的天地里。

陈怡洁与团队,经常在昆虫光影采集过程中,经常会为瑰丽而繁复的自然生态密码锁所撼动,透过LED影像装置构成的巨型光体,艺术家希望能转译夜间山林丰富昆虫百态取样,让观众走近该座巨大的光体装置时,宛如把高铁站大厅,转瞬变成一座当代美术馆。

透过艺术家及生态踏查团队的跨界创作,采集云林在地古道—「龙过脉森林步道」的自然光影与原始声音,演绎「宝岛随身听」大型展演光体装置的丰富内容,带领观众仿佛置身古道现场。

而「随身听」(Walkman)是当下已近乎消失,却仍留存在许多人记忆中的产品。此时此刻透过艺术家随时随地在移动状态下,聆听音乐,然而在随身听问世之前,这却是一种完全无从想像的体验,这使得随身听的出现,不仅成为年轻人追求流行与表现个性的象征,也为人们的生活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以「宝而随身听」为名的全新艺术计划,除了直接指出特属于台湾的音乐,将是其中的关键元素之外,也表达出连结不同世代的记忆与情感的企图。

台湾的原民音乐的纯真特质,曾数度引起国际瞩目,已成为世界性的「声音资产」的一部分。该种兼具在地文化性与国际音乐性的特殊条件,让创作团队从中找到灵感,进而在获得花莲县卓溪乡中正部落的授权下,以深具特色的布农族传统歌谣《猎前祭枪歌》,转化为新一代广播提示音。

果然,传统与新创的台湾旋律,惊喜相遇,由于《猎前祭枪歌》带有「祝福出行的人」与「丰收」的意涵,每一次播放,仿佛就传递着台湾高铁公司对所有乘客的深切祝福,温暖了驿动中的旅人与过客。

该团队除了把高铁全线车厢登场的全新广播提示音外,柯智豪还邀请到以布农语创作的王宏恩、以台语创作的荒山亮,以及以客语创作的罗文裕3位音乐人,共同打造出「宝岛随身听」的主题曲——《慢慢快活》,王宏恩特别将《猎前祭枪歌》的元素穿插其中,让主题曲包含了布农族的吟唱方式,再加上罗文裕客家山歌式的回应,以及荒山亮的台语曲调,3种语言交汇其中浑然天成,从高铁对人们生活所引发的改变出发,在《慢慢快活》里交织着该群创作者们对于故乡、家人的浓厚情感,以及对人生的反思与未来理想生活的想像。

以《慢慢快活》单曲为核心的「宝岛随身听」迷你专辑,数位发行于全球音乐串流平台,无论是在移动上的高铁上,或其他任何场域,都可借手机做为音乐载体,细细聆听。

一如高速铁路完美体现了现代技术凝缩了空间的距离,艺术家陈怡洁也借由为该计划量身打造的一台巨型「随身听」,展示出如何透过崭新的媒体技术,让在人们记忆中仅提供聆听体验的随身听,幻化为一座令人惊艳且目眩神迷的声光装置。

该座以五面高画质LED屏幕组构而成的光体装置,从今天起,巡展于高铁的云林、彰化、苗栗3站,除了作为主题曲《慢慢快活》的播放载体外,也同步呈现出陈怡洁分别为那3个城市所制作的光体展演。

在众森自然工作室的协力下,陈怡洁与创作团队深入云林「龙过脉森林步道」、「彰化十八弯古道」,以及「苗栗鸣凤古道」进行踏查,并在那些先人为生活,走出来的道路上,细细体会该城市过往的文化脉络。

借由独特的「光体采集取样」手法,陈怡洁与创作团队,在云林、彰化、苗栗等3条古道上,采集了极其多样的昆虫动态光影,透过巨型的发光随身听,直接复印出山林间的丰富生态,让观众走近这座巨大的光体装置时,宛如即刻从车站大厅跃身至古道现场,进而悠然地沉浸于大自然的夜光之美。

透过LED影像装置构成的巨型光体,艺术家转译了夜间山林丰富昆虫百态取样,让观众走近该座巨大的光体装置时,宛如即刻从车站大厅,悠然地沉浸在大自然的夜光之美。

知名文化前辈生前曾说,到大自然去找灵感,捕捉色彩,果然一针见血,原来家乡,可以这样被妆点,可以这样地与艺术不期而遇。「宝岛随身听」是高铁与国艺会在「艺术元年」的美丽步伐,已经逐次迈出,与艺术不期而遇,就从我的家乡云林开始!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