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秀枝》台湾重视影像艺术家再跨前一大步

简秀枝》台湾重视影像艺术家再跨前一大步(图/爱传媒提供)

【爱传媒简秀枝专栏】台湾对影像艺术家的重视,越来越有谱,文化部长史哲3月10日在立法院质询的夹缝中,火速前出席台北小白宫举行的「台湾摄影家」丛书新书发表会,向黄永松(1943-)、侯淑姿(1962-)与庄明景(1942-)表达祝贺心意,颁赠新书、感谢状,同时上台作了30秒的致词,盛情感人。

史哲说,摄影家用一辈子的时间、精力,为我们留下无数美好的瞬间,集结成册好比可以永恒的格放。

正逢立法院院会期间,虽然被一再提醒必须在2点17分离开,因为立院议场绝不能迟到,史哲依然要冒险赶去会场,向3位建构台湾摄影文化主体性,以多重面貌呈现台湾的影像艺术家致敬、致谢,他更要将深度访谈、梳理摄影家创作轨迹,汇集摄影家历年来具代表性影像作品成册的丛书,与大家分享。

「台湾摄影家」丛书新书发表会今年进入第六集,黄永松、侯淑姿与庄明景3位不同领域的摄影家获选,历经年余,顺利付梓。国美馆选在素有「小白宫」之称国立台湾博物馆南门园区 举行,日式建筑的宁静氛围,看起来很有道场感,配上天琴室内乐集以「弦乐四重奏」掀开序幕。

4位训练有素的弦乐手,以佛瑞(Faure ,1845-1924)《孔雀舞曲》开场白,那是一首升F小调的小品曲子,佛瑞以义大利16、17世纪的宫廷舞蹈帕凡舞(Pavane)为乐曲的素材,献给经常赞助他的葛列芙乐伯爵夫人(Élisabeth, Countess Greffulhe),原为管弦乐曲,填入歌词成合唱曲,这回经改写成弦乐四重奏,缓慢而庄重,抒情中略带悲伤,流露了浓浓的情感,令人陶醉,仿佛象征3位摄影家在创作过程口,上山下海,为艺术艰苦奋斗的心声。

接着是首大组曲,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向前走》、《掌声响起》以及《再出发》,熟悉的曲调,充满励志气息,袅袅琴韵,绕梁不去,让整个会场气氛,倍为温馨。

史哲部长因为立法院会期,无法在现场𣈱所欲言,他以书面详细表达了看法。史哲说,《台湾摄影家》系列丛书是以摄影家个人的生命史、创作历程与艺术表现为主体,进行深入的研究、爬梳与评述书写。借由个别摄影家作品所展现的本土内涵、创作意识及时代之化脉动,构筑一个以摄影为核心的知识体系与艺术史发展脉络,并由此认识过去、关照当下、展望未来。

史哲逐一肯定3位摄影家的表现,例如,庄明景意境朗阔、氤氲灵动的风景摄影是他不断深入自然大化间潜心观察、蹲点采景后结合心境体悟的一种影像转译表现。又如黄永松推广民俗文化艺术为已任,他灵活运用与组合影像,创造摄影与文字并重的编辑报导形式,并以大量摄影作品热忱地纪录下台湾特有的时代影迹。

至于侯淑姿关注摄影的艺术性以及其反映当代议题的能力,她探讨性别、凝视、权力体系、自我与家/国及社会认同等相关议题,并在创作实践中,抛出自身对艺术及人生的思考传达其独特的关怀视野,史哲也给予肯定。

史哲强调,影像可以见证历史召唤记忆,也具有对应社会、文化议题并促成反思及影响的潜能,而摄影家自身的理念与诉求,则是赋予影像独一无二的生命力,并成为杰出摄影创造的关键。《台湾摄影家》系列丛书的出版,除了希望引领观众深入摄影家的影像视野,了解他们所视所感的台湾文化纹理,并且以此向全心投注于摄影创作的艺术家们致敬,也期待透过摄影家个人史料的搜整、分析以及此系列专书的逐年出版,持续为台湾摄影史建构奠基。

国立台湾美术馆馆长廖仁义说,该丛书以独立专书方式,呈现摄影家各具特色的美感冶炼、理念形塑、创作生命折转,以及他们与所处社会环境的对话与影像诠释方式。除了要特别感谢3位摄影家的鼎力支持,也要对所有参与撰述的研究学者致上最大的谢意。透过学者们的研究论述,使读者能以多角度的面向,理解摄影家的作品及其影像实践的创作视野。

国美馆已为国内杰出艺术家出版了120本专书,其中摄影家有27本,掷地有声,这些艺术家心无旁鹜,长年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精耕细作,累积丰盈成果,非常值得国人欣喜,为他们喝采。廖仁义话锋一转说,他跑遍全世界,虽然各地都有出色艺术家,但从未见到公部门为他们出书立传,台湾文化部、国美馆与国家摄影中心,有志一同,持续出版,给孜矻艺术家最大的肯定与奖励。

「如果那一个国家像台湾这样作,只要举得出例子,我愿意为他免费打扫3天!」廖仁义奇发异想的赌注,赢得掌声。

廖仁义继续表示,「我们再给台湾艺术家、摄影家,以及文化部,来一个最热烈掌声,表达衷心敬意!」果然全场掌声四起。

国美馆审查委员钟宜杰也在开幕典礼上致辞,他认为3位摄影家,都是台湾摄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的成就以及台湾摄影发展的贡献,在几位学术先进的详尽调查、分析下,获得了很完整的整理。

钟宜杰指出,台湾摄影家系列丛书,在这6年来持续为台湾建立摄影史,那是浩大工程,一方面要追溯许多过世的前人,另方面,又要访谈纪录许多当前的资深摄影家。除了与时间赛跑之外,还要透过许多的研究让各个时代,以及不同摄影类型的作品,得以被收录与呈现。

钟宜杰表示,这个建立台湾摄影史的工程,不仅填补了台湾长期以来,在艺术史上缺漏的一块,使我们可以认识到,摄影在台湾的发展,不是只有沙龙摄影,还有非常多的类型,也累积了许多的作品,只是藏在历史与社会的各个角落,等待我们去挖掘与整理。

这样的爬梳过程,可望为后学,建立本土摄影文化的知识库。未来学习摄影的人,将不再只是阅读西方的摄影文化,同时也让台湾的影像社会,得以逐渐还原,让我们可以更了解每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面貌,让社会思潮与文化细节可以更清晣。

虽然 「台湾摄影家」丛书出版计划走了6年,但还有许多摄影家还没有被纪录和书写。因此,他不但希望计划可以持续进行下去,同时建议扩大纪录形式。也加入更多的影音口述纪录,让摄影家本人或者他们的家人朋友,共同来阐述摄影家的生命,让台湾摄影文化知识库更为完整。

现场除了播放3位摄影家的影音纪录短片外,也逐一上台致词。

早在1970年代筹办汉声杂志黄永松,陪伴许多人的成长岁月,让大家记忆犹新。黄永松出生桃园龙潭,幼年曾因体弱被送进庙里成为和尚的养子,法名「文松」,他于成功高中毕业后,开始接受艺术,主修雕塑,自修现代艺术,1967年毕业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台艺大前身),后来透过引荐,进入中影担任美术指导和剧照师,他热爱摄影与电影艺术,于1970年获吴美云邀请,加入筹办汉声杂志社的编辑行列,从此负责杂志期刊的美术编辑与「民间文化」总策画迄今,是国内民艺出版全方位成就的第一人。

黄永松很重视田野调查,他走访全台各地乡镇,探求民瘼,开放两岸探亲后,更到中国大陆,四处奔走,采集民间艺术,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他主持《汉声》杂志50余年,出版了上百本杂志、专书,竭尽所能记录下中华文化中最可贵、值得保存的东西,志在做作文化园丁。1981年,出版《中国结》丛书,透过田调发掘出11种中国结的基本打法,引发风行。1995年,他更发起「抢救龙潭圣迹亭」古迹运动,成功维护该案古迹建物。2006年11月汉声杂志社接受台北市政府誉扬,于该杂志社设置雕刻家朱铭作品《一柱铜笔》,并开辟一楼办公室为人文空间,作为推广传统文化的据点。2010年,黄获英国广播公司评选为「传承的英雄」,2017年,更获颁总统文化奖。

谦冲自牧的黄永松,一头白发,穿着多口袋背心,还是摄影人的打扮,昨天他在致词上说,自己的专长是按快门,拙于言词,不过,长期拍照下来,他有3点心得和大家分享:

1、生命如此丰富,透过摄影技术与机器,集征了丰富影像,成就感十足。

2、美,无所不在,朝夕相伴,摄影的语词中,摄,只是动作,影,才是成果,至为重要。

3、摄影创作,是发现美、纪录美、呈现美的过程,并与生命衔接,成就摄影人生。

甫经历一场大病的侯淑姿,昨天她顶着新长出的短发,土黄色套装中,难掩消瘦憔悴,她在致词时表示,因为生病,对自己的疗程没把握,深怕没有太多时间及体力完成该著作,如今顺利付梓,她喜出望外,语带激动与感恩。

摄影牵涉到上山下海,到处奔波,一般以为男性比较适合,男摄影师彷佛也主宰了摄影世界。

拥有丰富学经历的侯淑姿,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负笈海外求学,取得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影像艺术硕士(MFA)、美国纽约大学亚尔佛列得分校(Alfred University)雕塑系特别学生、美国国际摄影博物馆(Inter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George Eastman House)摄影类材质保存与档案管理证书班结业。

侯淑姿说,她在摄影与世界相遇,也找到自我,产生美好记忆,让她对人生感念不已。

侯淑姿强调,去年她刚满60岁,迈过一甲子年,终于来到『回望生命,乍成倒影』的人生阶段,她非常肯定国家摄影中心多元尊重,乐见身为女性的自己,被列入台湾摄影家系列,也觉得荣幸,足见女性议题、女性角度书写与抒发,获得社会共鸣,她希望包括眷村外配问题,社会能持续关注与探索。

有如跟时间赛跑一样,侯淑姿具有高度危机意识与使命感,去年她撑着病体,与典藏合作出版《高雄眷村三部曲》,留下经典,成就社会对该议题的共识。

病塌中进行的该摄影集,由王雅伦担任主编,林宏璋、王雅伦各撰写了篇掷地有声的专文,另含长篇的访谈、传记式年表与80幅作品图版。 侯淑姿诚恳推荐大家去读王雅伦及林宏璋的精辟专文。

现年81岁的庄明景,被公认是风景摄影专家,作品的气势恢宏,题材多元。

庄明景是台北人,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1971年他到美国,从事商业摄影,曾任FPG International特约摄影师。之后,毅然决定放弃安定生活、回归大自然,他采取边流浪边从事风景摄影,甚至远征阿拉斯加。庄明景举办过无数次摄影个展,拍遍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自然景观,其中以拍摄玉山、黄山、西藏等知名观光景点,懿名远播。

庄明景认为,风景摄影是追求大气与大地的完美结合,也是探寻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妙机缘。人因外观风景而内生心景,在大自然中,可以找到无障碍的融合,以及存在的无限性,广袤视野下,他让超过60年的摄影生命,更踏实丰富,呈现内涵层次。

「台湾摄影家」系列丛书,目前完成出版了6辑,共27人,各辑名单如下:

第一辑:骆香林(1895-1977)、林权助(1922-1977)、柯锡杰(1929-2020)、黄伯骥(1931-)、周鑫泉(1929-)、谢春德(1949-)。

第二辑:彭瑞麟(1904-1984)、李火增(1912-1975)、吴金淼(1915-1984)、许渊富(1932-2018)、余如季(1932-2016)、郑桑溪(1937-211)。

第三辑:刘安明(1929-2022)、何慧光(1929-)、翁庭华(1934-)、黄季瀛(1934-)、何仁修(1946-)、郭英声(1950-)。

第四辑:庄灵(1938-)、关晓荣(1949-)、游本宽(1956-)。

第五辑:雷骧(1939-)、张武俊(1942-)、何经泰(1956-)。

第六辑:庄明景(1942-)、黄永松(1943-)、侯淑姿(1962-)。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