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秀枝》整合台湾艺术交易平台是时候了!

简秀枝》整合台湾艺术交易平台时候了!(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爱传媒简秀枝专栏】是到了搭建台湾完整艺术交易平台的时候了。2月5日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国内艺术品鉴定、鉴价咨询会议」,感触特别深刻。

这可以说是台湾朝野继艺术税率调降与分离课税的努力之后,再次为台湾艺术生态优质化,向前跨步

文化部次长萧宗煌在咨询会议前,重申政府对该议题的重视,近年来文化部团队在艺术税率调整的修法中,折冲樽俎、忍辱负重,甚至委曲求全,可说备极艰辛。

因为这样个议题,其实,已经讨论了1、20年,走走停停,由于攸关的层面广泛,始终难有具体建树。

从2年前香港出现反送中的示威游行之后,一连串的冲突,让有自由交易免税天堂美誉的生态丕变,加上,疫情扩散,飞航安全、隔离检疫,「珍珠闪烁」地位的香港,顿时花容失色

去年停办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今年是否可以重新开展,似乎还处在高度不确定中,国际拍卖公司的运作,也受到波及,规模缩小,作法越来越保守。

许多难耐昂贵租金压力的香港中小型画廊,纷纷作了搬迁,以目前整体政治氛围来看,香港已难说服大老板、大藏家们放心进出,艺术嘉年华会式的景况,恐怕难以再现。

台湾希望取香港而代之成为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也酝酿两年多,迄今梦想依旧在,只是行动脚步,进三退二,跌撞踉跄,令人扼腕。

如果回头检视台湾艺术产业,整整失落了20年,这跟国际拍卖公司的撤离,台湾无法重搭足以展现「订价权」的交易平台,有着密切关系。

纵使这些年不乏本土拍卖公司,他们有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但规模局限,含盖面狭窄,除了各自的营运创造利润外,难以对整个艺术生态,产生积极影响。

没有为台湾艺术家收藏家就地服务的大型交易平台,结果是收藏家迳自在境外活跃,结果买卖交易的肥水,尽落外人田,而本地艺术家,失去地缘支撑,能浮出台面受青睐的,越来越有限,年复一年,最后销声匿迹,完全被边缘化

要拯救台湾艺术生态与市场,除了公部门与馆博界的学术探讨之外,掌控「订价权」拍卖市场,必须为台湾量身订做,健全发展,并生根茁壮。

虽然国际拍卖公司以及近20年崛起的中国大陆拍卖公司,来台湾征件,一直是络绎不绝的,但大家要的是台湾收藏家库房𥚃的境外名家之作,极少触及台湾本地艺术家作品,十分无奈。

这两年两岸三地在的微妙变化,人员交流顿时荡到谷底,加上金流管制,疫情又带来雪上加霜的重击,过去从包含台湾在内,庞大艺术品被卖进中国大陆,现在中国大陆政治气氛微妙,有钱人动辄得咎,越来越多重要收藏家,不敢在中国境内的拍卖场域中,像过去一样,喊进喊出,高调交易,如果台湾搭建起不错健全平台,这些艺术品非常有可能转进台湾作交易,把交易税收留在台湾。

随着艺术品交易采取分离课税,以及税率下修2.4%(许多人期待再降低到1.2%,看立法院新会期攻防)拍卖环境,逐渐转好,越来越具区域竞争力。如果台湾本地拍卖平台可以健全、壮大,发展潜力无穷。

台湾有了活络的本地拍卖市场,基期甚低的台湾艺术家,被关注与推广的机会,必然增加,一旦台湾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可以顺畅交易,资源循环,台湾的活力,势必再起。

回到文化部旧案重提的「国内艺术品鉴定、鉴价」议题,这是早该做而未做的老议题,但如果这回诚心补做,永远不嫌太迟。

因为艺术品鉴定、鉴价,是公私美术馆收藏把关的重要一环,再说,银行艺术资产化、艺术文化信托法,都是势在必行之举,因此非常期盼老话题有了新动能,快速付诸行动。

如众所皆知,台湾艺术家背景资料库、艺术品价格数据章,材料修复建档,都付之厥如,鉴价人才的培育,还停留在只闻楼梯响阶段,难怪倍让人心急如焚。

其实,定、鉴价,都是市场端的议题,目前在拍卖公司密集交易与高度竞争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民间也习惯这样的机制挪用,只要上得了拍卖,似乎市场的交易机制,让很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但问题是,台湾的前辈老中青艺术家当中,许多人还停留在有行无市,远离拍卖市集,连交易机会都没有。何来价格的鉴定!?

台湾艺术生态的优质化,可能必须更加务实,回头从每一位艺术家的完整资料库建档开始,艺术品价格数据库的年度充实,材料科学研究汇整与补强,修复经验的纪录与传承,都是当务之急。

乐见萧宗煌次长以身经百战的艺术老园丁身份,带着丰富的馆博与民间接触经验,挺身而出,为老议题开启新的讨论与行动空间。

如果由「台湾替代香港,成为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的梦想依旧在,大家要得更加地同心协力,加快脚步了,毕竟对「台湾如此有利」的机会,稍纵即逝,朝野可真要好好地珍惜与把握啊!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