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竹地標 草嶺石壁的 竹林療癒力

石壁五元两角凉亭绿廊是以在地的孟宗竹编制,四周被竹海包围,是避暑胜地。

【图/文.台湾光华杂志】

自古文人雅士钟情于竹,骚人墨客咏竹、画竹,唐代刘严夫《植竹记》云:「君子比德于竹焉」,宋朝大文豪苏轼有云:「无竹令人俗」、「居不可无竹」;竹因此被赋予高雅、有节的品格。

在海拔1,600公尺的云林石壁森林疗愈基地,上百公顷清幽雅洁的竹林,坐落着现代工艺地景,增添竹林之疗愈新意,因此获得「世界竹地标」之美誉。

云林县古坑乡的草岭村位在海拔1,600公尺至1,750公尺间,是县境海拔最高的山村,境内拥有壮丽的山壁景观,裸露的岩层气势磅礡,坡地多见孟宗竹、麻竹、桂竹、杉木、茶树等物产。

早年草岭因奇岩、瀑布与溪谷等天然景观,享有「草岭十景」的美誉,但地处偏远,仅山客登石壁山、嘉南云峰时受到关注,921大地震之后,草岭道路中断,访客锐减,直到政府推动灾后重建,遍布的孟宗竹林才成了草岭石壁发展地方特色的契机。

921大地震的转机

「有登山客就有发展的机会。」20多年前,石壁竹艺达人郭守发与石壁社区发展协会的居民们,响应一乡一特色政策,就地取材,申请在草岭石壁的公有地以孟宗竹搭建「五元两角」凉亭绿廊、拱桥,往北连接旧时运输黄桧、牛樟的「木马古道」,以及「一脚踩三县」、跨越云林县、嘉义县、南投县的观日出、夕照景点「云岭之丘」,使得当地成为热门的郊山景点。

中兴大学森林学系特聘教授王升阳研究,竹林的芬多精以α-蒈烯、3-蒈烯和樟烯为主要成分,且以清晨和傍晚时排放量最大,竹疗有助增强正面情绪、减少负面情绪,心率血压也下降,且血氧饱和度增加,也提升了免疫功能。

近年,森林作为保健与治疗场域,在德、日、韩盛行已久,且为国际新兴趋势,石壁的大片竹林便成了云林县内发展森林疗愈场域的不二之选。

云林县政府于2022年修复连接草岭的县道149甲线最后一哩公路,并委托台湾大学实验林管理处评估石壁的人工竹林、人工针叶林的芬多精、负离子、雪松醇浓度,认具有旅游潜力,在「五元两角」南侧的100公顷的竹林地,规划「竹创森园区」,由大藏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与森林邦团队、森林疗愈师林家民策划,融入森林疗愈的概念,设计森林疗愈空间,并获中央挹注经费,以「五元两角」为中心南、北串连,打造156公顷竹林与天然森林共融的「草岭石壁森林疗愈基地」。2021年起云林县府举办石壁森林疗愈活动,岩壁地景、茂密的竹林与多项竹构地景,成为台湾森林疗愈的亮点空间。

云林县政府在草岭石壁打造全台第一座以竹子为主角的森林疗愈基地。

五元两角,媲美京都岚山竹林小径

从高铁云林站驱车前往石壁,自虎尾、斗六出发,行经南投竹山镇再折回古坑,然后沿着台149线,从平地弯弯绕绕一路爬升,从乡村、聚落到举目连绵的山峦、千岩万壑,约莫近两小时才进入石壁山区。

车辆从开阔的山谷转入竹林系的车道,翠绿竹林在两侧簇拥,媲美京都岚山嵯峨野竹林小径。阳光透过薄薄的竹叶洒落在幽静小路,光影绿的很有层次,仿佛穿越了1300年的时空,跌落在唐朝田园派诗人王维的竹林小筑,脑中闪过的是这首《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林真的令人心生宁静淡泊之志。

车停在疗愈基地入口的「五元两角」,凉亭组成的绿廊道有许多游客登高来此享受山野的静谧清幽。

「凉亭本来是要给山友躲雨的,没想到能受到游客喜爱,我也很欢喜。」郭守发说道。

不过,为何石壁竹多多?现年76岁的郭守发,讲述着从父亲那儿听来的轶事;他说,国民政府来台后大举伐木,树头也挖空,当时在地一户人家的三兄弟率先复育竹子,竹笋可卖钱,竹杆当建材、编织器皿,成为经济作物,农民也跟进,造成当地竹林茂密,成为一大特色。

石壁竹林风情

石壁孟宗竹产笋,冬天也产出冬笋,郭守发说,笋子长在地里,毋须喷洒农药、毋须施肥,土地纯净无污染,赤脚踩在竹径也很舒服。「清晨坐看日出,山谷的云海有时一小时都不会动,起风时,云海散了变成山岚,一卷一卷地窜(闽南语:tshuàn)起来,这是要变天了。」这是一日的石壁。

他又分享四季风情万种的石壁。入春,地下土气升温,竹子根散叶茂,春雨一来春笋冒出头,草叶跟着青翠。夏天烈日当空,竹林泥地因日照窜出泥土芬芳,秋冬万物休眠,树叶归根变成肥料,四季变幻的风景各不同。

大藏联合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人甘铭源,开启台湾竹构现代化的新篇章。

竹构地景,在山之巅与环境对话

「五元两角」南侧的森林疗愈空间「石壁竹创森园区」,分为大众区及低度干扰的寂静区,提供分众的森疗体验,游客搭配LINE@,轻扫QR Code即可开启疗愈之旅。

「考量山形地势,位于棱线的竹构地景必须能抗风压,在山之巅与环境对话,旅人身历其境,或坐或躺,可用不同的身体姿态享受眼前的自然景观。」大藏建筑师甘铭源说着规划理念。

大众区的「瀞座」距五元两角入口处不远,是从人声鼎沸开启静心氛围的第一站。设计团队成员、初朴建筑师事务所叶育鑫以粗壮的孟宗竹当曲梁,细直的桂竹当骨架,搭起半遮顶盖的竹棚架,基座仅以少量的水泥灌浆,内侧有排砌石座,游客斜坐在石椅上,视线正好落在竹梢的风景、天空与光影,让人不由得将注意力转移到大自然。

宁静的午后,森疗师敲击着脉轮钵,余韵悠长的钵音纾缓了身体的紧绷,体验森疗的游客也发出呼噜呼噜的打呼声。

竹林步道上布满洒落的竹叶,铺出松软有弹性的路径,行走其上的窸窣声,好似敦促人们慢、再慢、更慢。

坐落于杉木林间的「低语轩」,是座可供多人坐、躺的座椅。「游客在山上不是走路,就是坐着休息,难得有躺卧的经验,半躺的座椅就是希望大家都有机会体验。」甘铭源说。不过,平躺不见得最舒服,为了找出斜躺的角度,设计团队多次揣摩,最后在30度至40度间找到最佳斜角。「坐着躺着看天空就很舒服,体验过的人几乎都很满意。」他说。

杉木林间的座椅,角度经过设计,让人躺下很快就能放松身心。

寂静区的明阵、穹顶竹棚

木马古道尽头的制高点平台、寂静区的「风之舞台」,可以坐看嘉南云峰及台湾第一高山玉山群峰景致,一旁的「微风小筑」是休憩的凉亭,旅人可以就坐用餐,或欣赏远处山景,享受吹拂而来的微风也很心旷神怡。

邻近的「明阵」是步行禅的最佳场域。石材崁入泥地做为引导线,采双螺旋设计,进、出路径不同,不会交错,形状看似简单,然却运行有秩,提供游客漫步静心,或做为团体疗愈活动的场域。一旁的「静思坪」是竹子搭建的平台,瑜珈、静坐、躺卧、分享皆可,供森疗师创造多种疗愈体验模式。

竹创森园区的最深处是位于棱线尾端的「穹顶竹棚」,设计团队利用孟宗竹设计曲面三层交接的薄壳结构竹棚,跨距宽达18公尺还可对抗棱线的风压。表面也很有编织感,红铜板的屋顶随着时间推移,会由亮铜色转为暗褐色、灰绿色,凸显环境融和与和谐。

「薄壳系统常见混凝土、钢构材质,竹材很少见,来访的世界竹会成员感到相当惊艳。」甘铭源自豪地说。更有趣的是,竹棚本就是铜钵造型,加上竹子、铜皮等自然材料造就圆润的音场环境,在棚下举办铜锣浴疗愈体验,铜锣靠墙面、置中,声音反射再折回,音波荡漾,效果各不同,中医界认为没有旋律变化的锣与钵的音声具放松神经系统之效,参与者从出发点走了一个多小时抵达这里,更容易就释放压力。

穹顶竹棚旁的「小柴轩」是座特色景观厕所。设计团队就地取用疏伐的柳杉木堆砌成墙,厕间像是座独立的小庭院,屋顶是半开放式设计,从上俯瞰,小柴轩像是戴顶竹斗笠,游客如厕时能看见竹林、仰望天空,享受户外风景。

甘铭源说,身体在大自然的经验最直接,他想创造一个如厕时就能感知山上美妙风景的厕所,「解放,就是这个意思,身体的经验会告诉你:嗯!很舒服。」

圆滚滚的竹子,有趣的建材

将竹子的缺点转换成优点,是石壁竹创森园区的最大特色。竹子其实很有个性,圆滚滚、粗细不一的竹杆,头、尾不同形状,因此产生不同的曲率变化,使用上不如木材方便,但甘铭源说,用在圆弧造型的结构,其缺点就变成优点,可以烤弯、定型、绑结,利用曲线做成拱,园区的竹构设计都尽量展现竹子的特色。

森林疗愈师林家民说,翠绿的竹林虽是绿色,却是渐层交错,极具色彩疗愈力。孟宗竹是单杆散生竹种,地下茎横走生长,脚踩竹径上很有蓬松感,触感轻快的缓冲感也很是抒压,最特别的是,竹杆与竹叶随着风强风弱而摇曳摆动,发出沙沙的竹涛声,竹林纯粹的天籁音律,更显得疗愈。

2024年春天,全球五大洲国、近30国世界竹会200名会员,徜徉在石壁竹林疗愈基地的孟宗竹林步道与竹构地景之间,就着各种竹材器皿,品尝了以在地竹笋入菜的创意料理,体验淋漓尽致的竹艺术飨宴,使得云林获致世界竹会授证为「世界竹地标」。

竹,牢牢地扎根在岩石缝中,历经风霜依旧苍劲挺拔,何不闲步在石壁森疗基地,让幽远的万坪竹海为远道的旅人接风洗尘。

林业试验所莲华池研究中心是台湾研究最多竹种的公部门。(林旻萱摄,萧郢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