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箭 商业航天再出发
2024年11月30日22时25分,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本次任务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首次发射任务
一个多月前,长征十二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实现全产业链闭环。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辈仰望星空,书写下无数浪漫神话。时至今日,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传承着向天求索的敬畏与渴望,为民族复兴的篇章印刻下星辰大海的注脚。这中间,不但有航天“国家队”的开创与耕耘,同时也汇聚了商业航天人的智慧与拼搏。
从产业元年至今,中国商业航天已跨过十年发展周期。十年间,中国商业航天一次次逐梦苍穹,将太空的馈赠一步步照进国人生活。如今,中国商业航天迎来新的历史机遇。面向未来,这架“新增长引擎”向天图强再出发。
携手逐梦
新增长引擎成“国家队”新伙伴
上世纪70年代,穹宇“唱响”《东方红》;而今,北斗组网、“嫦娥”奔月、“祝融”落火、多批航天员乘组驻留中国空间站。几十年来,中国航天“国家队”用汗水和智慧交出一张张辉煌答卷。
2022年,“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2024年春天,“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国家层面被明确为要积极打造的新增长引擎。新征程上,中国航天“国家队”迎来了新的伙伴。
专家表示,商业航天是极为重要的新增长极,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
一个多月前的海南文昌市东郊镇,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工位内,已待命数日的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在深夜成功发射。推进器迸发的火光和无数人注视的目光下,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后圆满完成首发任务。这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2024年年末实现全产业链闭环。
“商业航天”,是指利用商业模式运营的航天活动,旨在通过商业市场的方式开展航天技术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发射、应用。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北京紫微宇通科技公司董事长张晓敏向北青报记者介绍,随着技术的突破、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头顶的太空对人类而言已经成为像“大航海时代”的新大陆一样,是一片触之能及的宝藏“蓝海”,越来越多贴近产业、生活的航天需求正在涌现。商业航天产业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经济的方式,为涉及工、农、医等领域的新需求提供“天地通道”。
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发生大规模喷发并引发局地海啸,造成全国通信中断。当年1月17日、1月18日,由中国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制的海丝一号SAR卫星,两次成功获取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地区以及火山周边的灾后SAR卫星影像,成为那一次海啸灾害中全球第一个完成火山喷发灾区拍摄的高分辨率雷达卫星数据,为后续抢险救灾提供了帮助。
除了应急抢险,商业航天赋能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正不断落地。
以商业火箭公司中科宇航为例,其打造的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将超过50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入轨载荷超过5吨。其中,分由不同企业研制的卫星,“乘坐”商业火箭飞天运行后,可以为智慧城市、农业监测、矿产勘探、工业排放监管等领域提供信息服务。
“北京紫微宇通科技公司作为聚焦商业飞船和太空旅游的商业航天企业,致力于为有需求的人和物提供往返天地的服务。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赴太空观光将成为人民能够负担的旅游新选择。”张晓敏举例称,我国市场中有“国家队”提供的国之重器,也有商业公司提供的无数民生产品。聚焦航天领域,也是一样的道理。
张晓敏指出,二者非但并不互斥,反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商业航天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而来。“国家队”的积累、探索以及各项基础设施的打造,为商业航天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基础。另外,在合作借鉴中,二者将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和迭代,一起为航天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跳出需求侧的视角,商业航天所涉及的上下游产业链非常广泛。在发射场地的建设、航天器的打造甚至吸引资本投入等方面,商业航天产业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力的撬动作用都非常大。研究机构测算显示,从上游研制、发射,到下游运营、应用,商业航天产业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能创造千亿级别的市场。
崭新定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国家太空布局
“新增长引擎”并不是商业航天的唯一标签,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战略意义。2023年年底,商业航天首度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名”,明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业内人士分析称,商业航天绝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推动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都将商业航天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全产业链布局。
以太空轨道分配和卫星互联网星座搭建为例,商业航天被公认为最高效的途径。
当下,我国多个卫星星座正加速组建,规划发射卫星数量以万数为计。业内人士透露,卫星互联网星座在全球覆盖、6G、特种通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其所需要的太空轨道位置被各国视作稀缺资源。
然而,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则,卫星频率及轨道使用的原则是“先到先得”。同时,为防止各方“哄抢”,ITU还对卫星部署进度提出了时间要求,如有拖延将会面临指标的缩减。
按照SpaceX的“星链计划”,要在2027年前将4.2万颗卫星送入低轨。面对有限的频轨资源,中国当然不会坐等他人“跑马圈地”,也在打造自己的卫星互联网星座。只有这样,在关键时刻才不会受制于人。
张晓敏告诉北青报记者,商业航天遵循市场逻辑和导向,低成本、高效率本就是其先天具备的特点,这些赋予了商业航天实现高频率发射的可能性。而这也正是卫星星座组网最迫切的需求。
除了高频发射能力,商业航天灵活、便捷的特点同样可为国家重大航天任务带来新选择。
两个多月前,针对我国空间站低成本货运系统方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披露,“昊龙”航天飞机、“轻舟”货运飞船方案获得工程飞行验证阶段合同。
相关负责人提到,本次择优吸纳了传统航天企业之外的科研院所和商业航天公司,有利于构建健康、良性、富有活力的载人航天竞争发展新格局。
张晓敏就此解读,现行的空间站货运方案中,天舟飞船无疑是非常成功、可靠的货运飞船。然而,商业航天货运方案可以为空间站和地面之间的“快递”运输提供更加灵活的选择。张晓敏比喻称,就像我们生活中上班所乘坐的班车,其载人数量多,但需要固定发车时间,提前确定上车人选,计划、准备周期长;而出租车虽然只能坐几个人,但可以做到随招随走,便捷灵活。另外从载荷种类来考量,低成本的商业化货运方案,可以实现更高的发射、货运频率。这样,例如生物学等对时间敏感领域的试验载荷、保障航天员生活质量的新鲜食品等物资,可以随时运往空间站。
此外,基于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的解决方案已经实现“出海”,为大国外交贡献航天智慧。
目前巴基斯坦当地已建设5000英亩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这一基地的智慧属性源于我国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农交会上,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正在打造商业雷达遥感星座女娲星座,已发射8颗(X-SAR)雷达卫星。“该卫星可支持大范围地块提取、农作物识别、农作物灾情监测等农业农村监测服务,提供农业种植精准决策服务。”
张晓敏还提醒北青报记者,商业航天产业是高技术与高端制造的组合,技术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关联产业多,其上下游链条中孕育着无数新质生产力的突破点位。这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一旦被全面开发,不但惠及航天领域本身,同时也将为全社会各行各业赋能。“即便跳脱出航天领域,商业航天的发展同样可为国家战略布局做出重要贡献。”
乘势腾飞
商业航天产业已驶入快车道
自破冰至今,刚刚跨过十年发展期的中国商业航天势头迅猛,交出了一张璀璨答卷。
时光回溯至十年前,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新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商业航天的发展。
由此,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破冰萌发,业界普遍将这一年视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对于一个新兴产业而言,顶层设计、政策引领至关重要。
从《规划》发布、产业破冰,到规范行业有序发展、促进商业火箭技术创新,再到支持相关成套设备开拓国际市场,十年间,国家层面陆续出台政策措施为商业航天产业把脉、清障、领航。
审度产业规模——中国航天基金会披露,截至2024年年中,国内已注册并有效经营的商业航天企业达到546家(未计入子公司数量)。另据天眼查数据,目前我国在业的和航天相关企业超过1.1万家。有研究机构预估,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目前,我国在轨卫星超过千颗,其中近半数为商业卫星……
回顾技术成就——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商业卫星分辨率纪录再度刷新,达到“优于0.5m”水平;中国企业发布世界首个高清全球年度一张图,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企业打造的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成功首飞;中国商业火箭首次搭载国际用户卫星发射并成功入轨,揭开中国商业航天国际化发射新篇章;作为国际商业航天竞争的前沿方向,我国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可重复使用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聚焦基建建设——经过两年多施工,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建成。《海南日报》发文评价,这填补了我国行业空白,补齐了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最后一块拼图”。2024年11月30日,海南商发圆满完成首发任务,长征十二号火箭从这个新的发射场拔地升空。海南商发有关负责人透露,该发射场正是为了支持、服务大规模高密度商业航天发射而建,将为中国商业航天按下“加速键”。
近日,多位业内专家得出共同结论: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驱动下,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初具规模。一批商业航天企业在火箭和卫星研制、星座部署和数据服务领域取得一系列亮眼成就和技术突破。“总体而言,经过十年发展,我国商业航天已经从初创期步入快速发展期,产业驶入快车道。”
随着未来卫星互联网星座高密度组网,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三号火箭总指挥戴政向媒体透露,预计未来两到三年,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对国内商业火箭企业来说,未来5到10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两个月前,2024珠海论坛开幕。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透露,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中,将为商业航天留出更大发展空间,鼓励“能商则商。
策源高地
北京全面布局“南箭北星”
国家层面的政策为产业发展明确方向,各地政府的措施则为企业成长保驾护航。
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策源地——北京为例,其已成为全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涵盖火箭研发、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等领域,超150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落户”北京。
在北京,“南箭北星”的商业航天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
“南箭”以经开区、丰台区、大兴区为主,聚集全国70%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火箭研制产业链;“北星”则以海淀区为主,形成了全国卫星制造产业链最全的聚集区,整星研制能力全国领先。
北京市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评价,北京的科创中心地位独具优势,具备丰富研发基地、多层次科研创新体系,这为商业航天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北京市经信局航空航天产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初北京市发布全国首份专项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专项政策《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至今,北京市、区两级支持发展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2024年2月,北京经开区正式启动商业航天“参天计划”并首次对外发布“商业航天18条”。相关负责人称,北京市经信局、财政局从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出发,首创商业航天发射保险贴费政策,现已连续四年实施补贴,支持了数十个项目。另据蓝箭航天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亦庄百亿政府引导基金中的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首个项目就投向了蓝箭航天,为其注入1.5亿元。这提振了其他投资者的信心。其后,上海等地的投资机构纷纷跟进。
2024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统筹北京优势创新与产业资源,在经开区设立“北京市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加速突破可重复使用火箭关键核心技术。
目前,在这项核心的产业技术领域,北京商业航天企业已经完成多个全国首次,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填补国内多项空白。此外,在岁末年初的北京经开区,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北京火箭大街”正在紧锣密鼓建设。这个占地超6万平方米的市级重点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航天研发设计、试验验证以及产业服务平台。
面向未来,北京市新的产业规划也已经制定。2024年初,《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发布。行动方案明确了今后几年的北京目标:到2028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引进和培育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和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数量超过20家。此后,争取再用五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文/本报记者李岩
统筹/徐锋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