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保险行业2023年度十大新闻”发布:校准航向再出发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郑嘉意 北京报道
2023年12月28日,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下,21世纪经济报道通过对保险行业2023年全年动态的梳理、研究,发布保险行业2023年度十大新闻,并特邀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进行点评。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保险业主管合伙人黄悦栋表示,继去年发布“保险行业2022年度十大新闻”之后,21世纪经济报道再次发布“保险行业2023年度十大新闻”,帮助关心保险行业发展的社会各界紧跟行业转型脉络,陪伴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是金融和保险行业明确定位的关键之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了“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的作用,提出“发挥保险经济减震器、社会稳定器功能”。在这样的定位之下,保险行业将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找到自身的增长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
安永保险业战略与转型咨询服务合伙人杨本心指出,透过“十大新闻”回顾保险业的2023,我们能够看见,航向已然校准、市场持续净化、应用逐步深入、潜力有序释放,期待保险行业在新的一年里,扬帆破浪启新程、重整行装再出发。
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保险行业明确定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挂牌成立,行业迎来新的监管格局
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时隔6年再次召开全国性的金融工作会议,且此次会议升级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2023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成立,“一行一总局一会一局”(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外汇管理局)的金融监管架构正式形成。11月10日,中央编办正式发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即金融监管总局“三定”方案。保险行业迎来新的监管格局。
相关稿件:21解读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一行一总局一会一局”架构正式形成,中国金融监管面临新使命;金融监管总局“三定”:内设机构有新设有合并,打造一支监管铁军。
点评:今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时隔6年再次召开全国性的金融工作会议,并且,此次会议升级成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会议为金融和保险行业进行顶层定调,对保险行业而言,这也是继2006年“国十条”和2014年“新国十条”后,首次迎来行业使命层面的方向指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了发挥保险功能,结合新监管架构的确立,保险行业亟需在新格局下走出新发展,在锚定航向、踏准航道的基础上,整装再出发。
二、低利率时代到来,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降至3.0%
利率下行背景下,为避免高定价利率带来的利差损风险,原银保监会组织保险行业协会及多家寿险公司展开调研。至7月底,保险业全面停售预定利率高于3.0%的传统寿险、预定利率高于2.5%的分红保险,以及最低保证利率高于2.0%的万能保险。
2023年8月1日,伴随着社交媒体上保险代理人、经纪人的一份份业绩报告,人身险正式由“3.5%”时代迈进“3.0%时代”。
相关稿件:人身险产品定价利率或下调 中小保险公司再次站上转型“十字路口”;防范利差损 人身险新开发产品定价利率或下调;低利率来袭 增额终身寿险咨询量显著增加;消失的“3.5%”:人身险产品新一轮“换挡”在即;狂飙的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3.5%正式下架 分红型增额终身寿险或为新销售主力。
点评:从国际经验看,为应对低利率环境,降低定价利率上限、适当降低结算利率、减少高保证利率储蓄产品、增加保障型产品并结合理赔场景需求提供服务等,都是国际保险市场应对利差损风险的业务转型方向。今年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的下降,也是保险行业落实降低负债成本的重要体现。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在当前利率下行背景下,基于客户终身经营这一全新视角来统筹考虑公司之于客户的价值,围绕客户获取与转化、客户留存与持续经营的完整旅程优化资源配置,依靠产品与服务一体化为客户创造价值,将是一个可行的应对之法。
三、探索风险减量服务,积极应对巨灾风险
2023年1月30日,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风险减量服务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
今年夏秋季节,我国遭遇多个台风侵袭,其平均强度、极端强度都大大超过往年平均水平。台风之下,极端强降雨天气带来了桥梁损毁、稻田浸泡、渔业养殖受损、车辆水淹等经济损失。
应对灾情的过程中,作为风险“减震器”的保险业引发关注。由于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突出,造成财产损失巨大且难以防范,近年来,我国多地政府已开始探索针对自然灾害的巨灾保险制度。
2023年8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北京、天津、河北等14个受灾地区的保险机构收到保险报案14.36万件,估损金额32.92亿元。已赔付案件2.73万件,赔付金额1.16亿元。
相关稿件:银保监会推动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厦门监管局:组织厦门保险业全力迎战“杜苏芮”;多家险企启动紧急预案:保险业积极抗击超级台风“杜苏芮”;北京暴雨60小时报损已过亿 保险如何理赔?台风“杜苏芮”理赔背后: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健全;暴雨过后,家财险如何理赔?农业保险如何构筑减灾“安全网” ;门头沟区、房山区推进灾后汽车保险理赔;北京因灾受损车辆保险定损理赔已完成65%;“杜苏芮”受灾地区保险报案已近19万件 赔付金额2.64亿;受灾地区车险报案数持续增长 油车、新能源车如何理赔?保险业积极抗击台风“海葵”;北京持续降雪 车险理赔进行时;保险可以为生态农业提供哪些支持?提升行业大灾服务能力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财产保险重大灾害事故理赔服务规范(试行)》及《车险大灾理赔指引(台风暴雨洪涝灾害)(试行)》;积极应对甘肃积石山地震:已有多家保险机构启动紧急预案。
点评:保险行业的风险减量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体现在事后的风险补偿,更需要体现在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减损中。应对巨灾风险是风险减量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此外,保险行业需要围绕个人与家庭、社会、产业三大对象找到风险减量服务的更多价值点。保险行业发挥精算技术和服务网络优势,运用定量分析技术、安全技术、防灾技术等技术,建立各类业务风险数据库,助力防灾减灾和保障体系建设,让保险公司和服务对象之间成为有着共同降损增效目标的“一致行动人、价值共同体”,这是保险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四、监管严格要求人身险各销售渠道“报行合一”
近些年,人身保险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保险公司费用管理普遍粗放,导致实际费用超出产品报备水平,出现“报行不一”的情况,这背后也隐藏着违规甚至违法的问题。
为保障长期可持续经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依照《保险法》要求,在2023年8月向业内多家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9月末发布《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从前端对保险销售行为进行全面规范。
相关稿件:强调“报行合一” 监管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银保渠道重回焦点 上海59家人身险机构通过行业自律公约;监管强调人身险“报行合一” 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银保渠道佣金费率下降30%,将抓紧启动个代、经代渠道“报行合一”;人身保险业迎来全面“报行合一”。
点评:资源使用效率始终是保险公司无法回避的难题,也是2023年的行业热点。今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提出了降低消费金融成本的具体要求。过去,基于乐观假设,保险公司之间的“内卷”体现在给客户的收益和给渠道的佣金双高。未来,在“报行合一”下,“给客户的收益-给渠道的佣金-留给公司的价值”这一不可能三角的约束力愈发明显,资源使用效率低、费用空转的问题亟待改变。对保险公司而言,一方面需要严控资源总量,另一方面需要优化资源结构和使用方式。“报行合一”背后体现的是对算账经营的要求,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
五、保险行业推进养老金融实践,个人养老金产品落地一周年,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实现常态化经营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国家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持续发力,构建完善城乡协同、分层分类、全面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
2022年11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公布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的通知》公布36个先行城市(地区)名单,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可。此后,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持续扩容,符合标准的税延类产品也获准进入个人养老金体系。截至2023年12月5日,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显示,金融机构共推出个人养老金产品745只,其中储蓄类产品465只、基金类产品162只、理财类产品19只,以及保险类产品99只。
为丰富商业养老第三支柱,2021年6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公告,允许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及新华人寿6家公司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为期一年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2022年3月,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试点公司也由6家头部机构扩展至养老保险公司。
2023年10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促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扩大经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机构范围。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自试点启动以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进展总体平稳,社会反映良好。金融监管总局认真梳理总结试点经验,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决定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从试点转为正常业务。”
相关稿件:长寿时代“以何养老” 商业保险推动第三支柱发展应有更大作为;超5家保险公司完成自营平台个人养老金专区搭建 教育宣传已成重点服务;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商敬国:应使个人养老金政策的激励更多地直达个人;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进一步扩容 25款产品如何分类比较?个人养老金基金 目标日期型还是目标风险型(上);个人养老金基金 目标日期型还是目标风险型(下);消费者可选择的个人养老金产品逐渐增加 退休财务准备越来越理性化、多元化;专访国民养老保险黄涛:专业、专注探索养老保险 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应体现更大范围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个人养老金试点的喜与忧;95款、4类产品! 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数量、种类进一步扩容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两全险、年金险及新增税延养老产品有何区别?个人养老金四大类可投资品种已就位 投资者该如何选择?税延养老险有望并入个人养老金制度 商业养老第三支柱进一步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一年:银保行业平台持续优化,12家公司完成自营平台专区搭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经营常态化 线上渠道投保便利消费者。
点评:“养老”是长周期的人生话题,伴随着生命周期中不断衍生和更迭的养老需求,背后关联着体系性的金融安排,而保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商业保险需要在我国养老三支柱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财富积累、风险转化、风险补偿、财富传承等多方面,保险公司能够为不同人生阶段的人群做好一揽子的“养老”金融安排。通过保险产品与丰富的养老类增值服务相结合,在养老场景下帮助社会大众做好长周期的金融安排和风险应对,响应社会大众不同人生阶段的服务需求,保险公司能够在“健康的养老”上体现自身的价值。
六、保险销售分级管理即将步入实践
2023年9月28日,为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保险销售行为,统一保险销售行为监管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法律和文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销售办法》),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销售办法》共6章50条,将保险销售行为分为保险销售前行为、保险销售中行为和保险销售后行为三个阶段,区分不同阶段特点,分别加以规制。
继9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之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部分保险公司正式下发了《个人保险代理人销售能力资质等级标准(人身保险方向)(讨论稿)》(以下简称《讨论稿》),目前仍处于向业内征求意见阶段。《讨论稿》将个人保险代理人划分为四个等级,四个等级的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依次递进,级别鉴定包括理论知识考试、技能考核以及综合评审。
相关稿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保险代理人分级加速落地 大家人寿率先试水销售资质分级。
点评:“销售”环节是保险行业公众感知最强的环节之一,销售分级对广大保险从业者的影响显著,实现销售分级也是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必经的一站。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在“销售”环节,一方面要通过精细化和特色化的经营策略塑造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严格做好风险防范,坚守合规底线,保护消费者权益。新闻中提及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今年正式发布,对售前、售中、售后阶段的销售行为加以规制,强调产品分级管理与销售人员销售能力分级管理,强调对客户的了解以及销售适当性等,能够有效促进保险行业有序经营,同时加速行业在客户分层、队伍分级等方面通过精细化的实践提升效率。
七、保险资管机构迎来新业务机遇和新监管环境
交易所ABS是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最重要的品种之一,也是我国基础设施公募REITs产品的必备一环,对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盘活社会存量资产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10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中国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的统筹指导下,向国寿资产、泰康资产、太保资产、人保资产、平安资管等首批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出具无异议函,同意其试点开展资产证券化(ABS)及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业务。上交所明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参与ABS及REITs业务,一方面,将畅通优质基础设施资产入市渠道,丰富ABS、REITs产品供给,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将充分发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管理、运营经验,推进多层次REITs市场建设。
2023年11月10日,中央编办正式发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即金融监管总局“三定”方案,其中提到将新设资管机构监管司承担信托公司、理财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非现场监测、风险分析和监管评价等工作。业内普遍认为,新设立资管机构监管司负责监管信托公司、理财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有助于三类资管机构统一监管及逐步对齐监管标准,将有助于消除监管套利空间,资管机构将迎来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相关稿件:泰康资产段国圣:险资参与开展资产证券化(ABS)业务意义重大;国寿资产获保险资管机构首批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泰康资产正式获批开展资产证券化(ABS)业务;统一监管标准里程碑!新设资管机构监管司影响几何?
点评:一直以来,保险资管都是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回顾2020年3月,原银保监会发布了《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提到在符合相关要求的前提下,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可对自然人发售,可由金融机构代销。今年,首批5家保险资管机构获批试点开展资产证券化(ABS)及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业务。相信在新的监管环境和政策导向下,保险资管公司将在过去服务于保险公司投资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赛道,迎来新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未来,保险资管或将成为保险行业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八、高风险保险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有序推进,取得新进展
2023年2月,原银保监会对外宣布,已批准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和其他投资人共同筹建瑞众人寿。新公司设立后,将依法受让华夏人寿资产负债,承接机构网点及人员。7月3日,瑞众人寿获批开业,接受北京银保监局的属地监督管理。瑞众人寿的第一大股东九州启航基金持股60%,其余40%股权由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持有。
2023年5月9日,比亚迪受让易安财险10亿股股份事项获批,持股比例为100%。随后,易安财险宣布更名为比亚迪财险。7月,比亚迪财险获比亚迪增资30亿元,注册资本达到40亿元。
2023年6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批文,同意中汇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业,并接受北京银保监局的属地监督管理。据批文,中汇人寿有两大股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265.6亿元,持股比例80%;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出资66.4亿元,持股比例20%。9月28日,中汇人寿发布公告,宣布中汇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受让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保险业务及相关资产、负债。中汇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将履行以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名义签署的保险合同义务,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023年9月15日下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公布了同意筹建海港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和同意海港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开业的批复。随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官网公布了同意恒大人寿向海港人寿转让保险业务的批复,海港人寿、恒大人寿分别发布保险业务转让的公告。全国性国有保险公司海港人寿正式宣告成立,并全盘接手恒大人寿包括保单在内的资产负债。至此,恒大人寿风险处置正式收官,海港人寿扬帆起航。
2023年9月19日晚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了关于筹建申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申能财险”)的批复,同意申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共同发起筹建申能财险,注册资本100亿元人民币,注册地为上海市。多方消息指出,申能财险未来或将是天安财险资产负债的承接方。
相关稿件:比亚迪受让易安财险10亿股股份已获监管批复;易安财险正式更名比亚迪保险 车险市场已成新能源车企“必争之地”;险企股权变更图鉴:比亚迪全资收购易安财险 多家中小型险企股权遭遇流拍;瑞众人寿今日揭牌 将聚焦寿险主责主业;瑞众保险受让华夏人寿保险业务及相应的资产和负债 原保单权利人各项权益不受影响;中汇人寿受让天安人寿保险业务;海港人寿成立!全盘接手恒大人寿资产负债 ——海港人寿、恒大人寿、恒大集团负责人发声;百亿注册资本、8家国资背景股东 申能财险获批筹建。
点评:202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指出2023年金融系统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持续推进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工作。纵观2023年,保险行业风险机构的风险化解工作始终在稳妥有序推进的进程中。除了广受关注的高风险公司的风险处置以外,一些潜在风险机构也由地方国资增资入股。伴随风险化解工作的有序推进,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的机构定位也将进一步塑形。
九、网络安全保险领域首份政策落地
当前,以数字科技为核心的科技变革和产业密集涌现,数据共享力度持续加大,数字化应用不断上线,如何转移企业残余数字风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这一背景下,保险作为风险转移的重要手段,逐渐被更多国内企业纳入网络风险管理框架中。
2023年7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共同发布《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对网络安全保险的标准体系建设、产品服务创新、产业需求释放及优质生态发展等问题作出引导。
相关稿件:各方热议网络安全保险 目前我国共有30余家保险公司备案了77款产品;网络安全保险领域首份政策文件落地: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和金融服务融合;源堡科技联合创始人梁路:风险量化技术赋能网络安全保险健康发展。
点评: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保险行业融入数字化浪潮存在众多增长空间,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需求点之一。网络安全保险领域首份政策落地,是推动网络安全和金融服务双向创新的一次重要尝试。当然,有别于传统风险保障,鉴于网络攻击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承保数字资产价值评估的复杂性,网络安全保险在实践中还有许多专题需要深耕,例如,对网络安全风险的量化评估、面向不同场景的网络安全保险产品开发与合理定价、对网络安全风险的减量管理与服务等。除此之外,保险行业在数字化趋势中,还可以从服务个人与家庭美好生活的需要,服务社会运转、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探索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等多个方面不断挖掘更多新的增长空间。例如,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寻找AI等前沿科技的应用场景、构建和应用精细化的风险计量模型等。
十、“一带一路”10周年,保险机构持续提供支持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第十年。其间,中国保险业持续优化海外布局,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加强多方合作,着力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融资支持和保险保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履行社会责任;监管部门加强政策引领,深化跨境监管合作,加强风险防范,不断促进“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
2020年7月,原银保监会指导11家中外资保险公司成立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提升中资海外利益特殊风险保障水平。目前,共同体成员已有23家中外保险、再保险公司。
截至2023年6月末,“一带一路”共同体累计承保“一带一路”项目74个,保障境外总资产570亿元人民币。“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为中远海运港口、招商局港口等海外项目,中石化俄罗斯阿穆尔项目,以及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中国三峡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等,提供保险保障。
相关稿件:中资保险公司持续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保险保障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成员公司达23 家 显著提高国内保险业特殊风险服务能力;中国人寿寿险为570余家中资海外企业提供境外安全保障;中国太保产险副总经理苏占伟: 太保海外出单网络已基本覆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话平安集团副总经理付欣: 发挥综合金融和科技能力 护航“一带一路”建设。
点评:服务国家战略是保险行业的重要使命,保险的多重金融属性也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需求天然契合,在风险保障、配套服务、资金融通、合作交流等多方面保险行业能够发挥自身价值。在跟随国家战略“走出去”的过程中,除了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保险保障支持以外,在优化和完善境外机构布局、丰富和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开发再保险合作资源、发展绿色金融等多方面,保险行业都能够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找准行业定位、融入国家战略,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