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亲生的吗?上海妈妈将千万资产捐寺庙后出家,女儿只能贷款读书

在上海,一位全职母亲沉醉于佛学的修为,坚决将出售住宅后获得的五百八十八万全数捐献于寺院,并毅然决然地投身佛门。她的女儿为了承担生计与教育的费用,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劳碌兼职,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完成学业并获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当这位母亲期望重逢女儿时,却遭到了决绝的拒绝,并被告知今后勿再联络。

这位母亲曾坚信佛教之道,她出售了家中唯一的财产,将所有收益慷慨捐献给寺院,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当时,她的女儿仍在大学就读,急需资金支持日常和学业。尽管女儿与年迈的祖父母一再劝阻,但她已心如止水,决定追随内心的召唤。

她出家之后,与家庭的联络戛然而止。女儿无奈之下,只能在学业之余勤工俭学,假期更是在工厂里劳作以支付学费。尽管如此拼搏,她的生活依旧充满艰辛,与母亲之间的联系也随之消逝。

几年后,当这位母亲意图与女儿重逢,拨通了多年未拨的电话号码,女儿的回应却是断然的拒绝,声称她们之间的母女纽带已然不存在。面对女儿的态度,这位母亲感到迷惘不解,不禁自问,仅仅因为她没有留下经济遗产给女儿,就丧失了作为母亲的资格吗?

对于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心理、社会和法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心理角度看:母亲出家追求精神生活的决定可能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或者对精神寻求的渴望。在心理学上,这可能被解读为一种逃避现实压力的行为或追求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而女儿拒绝与母亲见面可能是因为感到被遗弃和背叛。从依恋理论来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早期关系对子女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母亲的离去可能在女儿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创伤。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作为一个单亲妈妈,母亲对女儿有赡养和抚养的社会责任。她的行为可能被社会视为逃避了这一责任,尤其是在女儿需要经济支持的时候。这一事件也凸显了社会支持系统在个人危机时刻的重要性。如果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如经济援助或教育贷款,女儿可能不需要面对这么大的经济压力。

最后,从法律角度看:一是抚养义务:在法律上,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义务。如果女儿在母亲出家时还未成年,母亲可能违反了这一法律义务。二是财产处置:母亲将所有资产捐出的行为可能在法律上是合法的,但如果捐赠行为影响到了女儿的合法权益,如教育和生活费用,女儿可能有权在法律上要求相应的经济支持。三是,个人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母亲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有追求个人信仰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法律通常保护个人的这一权利,这种行为不违背对他人的法定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