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人的大眾視線 李善均之死再掀關注

李善均演艺人生谢幕。图/摘自Newsen、本报资料照

韩国知名演员李善均传出吸毒疑云后疑似轻生离世,在案件调查草草终结同时,警方资讯外泄、媒体不当曝光、社会大众的关注与谣言所造成的影响,再次引发讨论。

今年10月爆出吸毒疑云的李善均,在药检结果为阴性状况下,已3度接受警方公开传唤,除了公开对家人及受到这次事件影响的所有人表达歉意外,他在最后一次传唤后向媒体表示「很冤枉」,不久后的27日上午就被发现陈尸在车内,疑似烧炭轻生。

身为在韩国家喻户晓的演员,李善均曾参演「白色巨塔」、「咖啡王子一号店」、「我的大叔」等人气戏剧,2019年凭借电影「寄生上流」在国际知名度大涨,演艺生涯攀上新巅峰,但却在传出涉毒后形象大伤,如今突然传出噩耗,令社会大众大受冲击。

对于促使李善均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也掀起各种分析与讨伐。韩联社引述专家看法分析,韩国媒体对于这类事件的过度报导竞争,与社群媒体快速传播的推波助澜,让艺人等活在镁光灯下的知名人士承受的压力比过去更大。

●媒体激烈竞争与自媒体兴起

李善均因参演「寄生上流」,受到国内外媒体关注,在某家地方媒体10月首先爆出「顶流演员因涉毒遭调查」后,不只韩国当地媒体争相猜测、深挖相关资讯,国外媒体也立即跟进报导。

即使最早曝光的报导未指名道姓,也写到「尚未确认该演员涉毒」,但因这类新闻最受一般阅听众关注、点阅率最好、相关讨论也多,媒体很快依相关线索推论出事件主人公为李善均,大篇幅、不间断地为阅听众提供更多最新讯息。

KBS电视台在24日播出李善均与控诉他吸毒的娱乐场所职员A女的通话录音,更在李善均死后成为众矢之的,因放出与吸毒无关的私下对话内容遭投诉。

不只一般媒体,只要有一台手机就能轻松经营的自媒体也投入这次「战场」,其中不乏以刺激性言论博取观众眼球的Youtuber,甚至在李善均去世后追到灵堂,让李善均所属经纪公司不得不公开要求「停止这种残忍的行为」。

●警方调查内容外泄与公开传唤

更罕见的是,这次案件在警方内部调查的初期阶段就曝光,不仅可能打草惊蛇,让真正犯案的人做出因应准备,让警方后续调查困难,也让未确认犯案事实的被调查对象被贴上难以抹灭的标签。

一名检察官出身的律师接受朝鲜日报访问时指出,受到社会关注的案件本就难以彻底严守侦查不公开原则,但至少会像歌手GD(G-Dragon,权志龙)的案例一样,尽快做出移送或不移送检方的决定,而不会像李善均一样被传唤3次之多。

另一名律师也说,一般政治人物或财阀大老要求不公开调查时,警方都会接受,不能理解为何到了李善均这里就行不通。

李善均在第3次接受传唤之前曾透过辩护律师请求警方采取不公开调查,却遭警方拒绝。

警方今天就此向媒体说明,当时李善均方要求通过地下停车场进出,避免在媒体前露面,但当天有许多媒体到现场等候,若李善均突然进入地下停车场,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才拒绝,并认为李善均有自由选择是否接受媒体访问。

不过,李善均方表示,他们并未接受上述警方说法,只是认为不能再让恐吓诈财案件的调查继续拖延,不得已之下才接受警方的要求。

●恶评与谣言

即使最后被证明清白,标签带来的臆测也可能将人至于死地。2008年在家中轻生的演员崔真实,生前被质疑放贷给演员安在焕而迫使其自杀,深受谣言困扰的她虽报警处理,但仍因精神上的压力做出极端选择。

韩国社群网站上的「恶评文化」对公众人物的影响多年来未见改善,无论是网路实名制、自动删除恶评的AI系统都难以根除,据韩国警察厅统计,警方2022年获报的网路名誉毁损及侮辱犯罪案件近3万件,达到历年最高纪录,与2017相较增逾2倍,更遑论未采取法律措施的恶评量。

在这种网路风气下,公众人物动辄得咎,一举一动都可能被人看不顺眼、进而恶劣辱骂,2019年相继轻生离世的艺人雪莉与具荷拉都是恶评下的牺牲者。

首尔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郭锦珠指出,艺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成为网路「猎巫」的对象,无论谣言内容是否属实,一旦透过社群网路迅速传播,他们的职业生涯就将毁于一旦,也让艺人对此的心理压力更大。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边的人有心理困扰,可拨打安心专线:1925|生命线协谈专线:1995|张老师专线: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