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佳影帝
散文
皇帝这工作,就像混黑道,得时时提着脑袋在过日子。
当上了角头,固然吃香喝辣,但当你面对跟你抢地盘的强权,命都不一定保得住;而在你上位前,与你争皇位的其他「太子」甚至奸臣宦官都可能想干掉你……
你能怎么办!
所谓「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这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话告诉我们,生活中有时候,「少言」是最好的自保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如此,在充满尔虞我诈的古代宫廷中也是如此。
唐朝第18个皇帝唐宣宗李忱,还是太子时,知道自己在很多方面比不过其他皇子,于是不只是不开口,还做过头了,他选择了演戏,演一个智障,整整37年。
一上任之后,立刻「变脸」。
看似人畜无害
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原名李怡,继位后改名李忱。母亲郑氏本来是镇海节度使李锜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被送入宫,当郭贵妃的侍儿。
有一次唐宪宗去找郭贵妃时,看到郑氏,见她娇羞的模样,一下子色迷心窍,然后就……风雨交加,雷电齐鸣……10个月后,生下李忱。
不过生母郑氏只是宫女,身份低微,因此,李忱尽管也身为皇子,却常常被忽视,爹不疼,娘也无能为力,兄弟姐妹们更是谁都可以欺负他。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就不爱说话的李忱,渐渐变得反应迟钝,全世界都发现,这李忱如果不是智商出了问题,就是提早患了阿兹海默症,在《资治通鉴.卷二四八》中就有关于李忱愚钝不慧的记载。
另一本由令狐澄编撰,专门记录唐宣宗逸事的《贞陵遗事》(现已亡佚了一大部分)也有不少相关的记载。
尽管被人视为笨蛋,但在刀光剑影的宫廷之中,这一形象无疑保了他一命,人们只看他笨笨的外表,但看不到他外表底下那小心思藏着什么。
父亲宪宗驾崩后,宦官梁守谦等拥立李忱的哥哥李恒登基,是为唐穆宗。
李忱11岁时,被皇帝哥哥唐穆宗封为「光王」,说是王,其实也是没有实权,反正吃穿不愁就是了。
四年后,哥哥穆宗驾崩,但古代皇权是「父死子继」,因此,皇帝这位置没李忱什么事,由三个儿子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依次即位。也就是说,论辈分,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都是李忱的侄儿。可三个侄子看他笨,都不尊敬他,直接叫他「光叔」。(注1)
装笨让侄儿取乐
文宗在位时,有一次给诸王开了个家庭宴会。大家都有说有笑,只有李忱枯坐,目光呆滞,一言不发。文宗就指着李忱,开玩笑说:「谁要是能把光叔逗乐了,就重赏他!」于是,大家都使劲地逗李忱,李忱却两眼无神像个植物人一样。
其实,当大家都觉得李忱呆萌呆萌时,只有武宗心有疑虑,一直感觉这叔叔的笨是「演」出来的,因此很早就想将他除掉,以免后患。
《资治通鉴.卷二四八》在「考异」中就记载:「武皇虑有他谋,乃密令中常侍四人擒宣宗于永巷,幽之数日,沉于宫厕。」大意是,武宗怀疑李忱心中有妖孽,命人将他抓起来关起来,并扔进粪坑。
一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救了他,把他装在粪车里逃出宫中。但有一种说法是,仇公武把他带回自己的家中,秘密供养(将别路归家,密养之),但这属于「小道消息」,听听就好。
但武宗原本想要命人将他丢进粪坑,淹死在大便中的恶意却不假。
还有一种说法,说李忱为了躲避迫害,曾利用与武宗出去狩猎的机会,玩起失踪,跑到一座庙里出家,法名琼俊,不过,这也是「小道消息」,一样,听听就好。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李忱的确命大,武宗整不死他,就会让他变得更强大。
不管是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在位的时间都不长(文宗长一点,有13年,其余穆宗3年、敬宗2年、武宗6年)。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唐武宗因乱服食丹药搞到病危(据说也是被宦官们下毒),李忱机会来了,有点像熬出头的司马懿。
武宗有五个儿子,这皇帝位本来应该是父传子的,但五个儿子年纪都太小了,小到连辅佐都有困难,最重要的是,武宗生前也没有立诏指明谁是接班人。这下就给了宦官们机会了。
当时掌握大权,以马元贽为首的宦官集团,为了找一个容易操弄的傀儡皇帝,便将眼光瞄向了这个智商看起来有问题的李忱。
于是马元贽联合仇公武等一干宦官,就以皇帝名义下诏,说五个皇太子年纪都还小,皇帝要选贤德之人,那么李忱最适合当领导,于是立他为皇太叔,以皇太叔的名义干皇帝的事(皇子冲幼,须选贤德,光王怡可立为皇太叔),帮助李忱上位(上位之后,原名李怡的这个『光王』才下式改名为李忱),宦官们的如意算盘是,嘿嘿!这傻子笨到不行,最适合利用他来控制天下。
会昌六年,武宗按剧本的安排领了盒饭之后,李忱正式即位,是为唐宣宗。
演傻瓜演了37年的李忱,没想到登基之后「变脸」不演了,开始推行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作为,让这些宦官都傻了眼,他不仅将武宗去世后堆积成山的政务一一处理好,还对内贬谪了李德裕,结束了搞了多年没解决的「牛李党争」问题。
大家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30多年,原来他是「深藏不露」啊(太叔见百官,哀戚满容;裁决庶务,咸当于理,人始知有隐德焉)。
李忱不仅不笨,还十分的精明,还没等宦官们反击,李忱登基后下的一道圣旨便将他们元气大伤,先是把马元贽明升暗降,接着限制了宗室权力,并加强了皇权。
大刀阔斧改革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大衰落。失去了凉州、兰州等河西之地。唐宣宗一面命人收复被吐蕃攻破的失地,一面和吐蕃控制的沙洲(今敦煌)首领张议潮暗中合谋,鼓励他们反抗吐蕃。
在张议潮协助下,唐宣宗最终收复了河西十个州。
唐宣宗所处正是唐朝末期,基本上国力已不如唐太宗那个时代,但在努力之下,开创了晚唐时期一个小小的盛世,算是回光返照吧。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对唐宣宗点赞:「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大意是,唐宣宗时代,政通人和,天下太平,政绩不输给唐太宗,因此,称他是「小太宗」。
当然,也有历史学家不同意唐宣宗是小太宗的说法,例如《新唐书》就认为:「唐亡,诸盗皆生于大中(唐宣宗年号)之朝。」换个现代说法就是,宣宗纵容黑道治国啦。
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也批评说,「唐之亡,宣宗亡之」(大意是,唐朝是毁在宣宗手上)。
而且,唐宣宗的人品看来也不是很靠谱。(注2)
不过,撇开历史功过,唐宣宗上位的故事,倒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你不如意的时候,不妨就沉潜一下,也不要急于出头。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打个比方,唐宣宗的装傻装孬,就像武术高手出拳之前,会先把手肘往后缩,待他上位后出拳,自然是力道十足,莫之能御。
愿天下永无失意人!
(注1)穆宗驾崩之后,三个儿子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依次即位。
一定有人好奇,穆宗之后,为什么是三个儿子一个接一个即位,而不是敬宗之后,由敬宗的儿子?
那是因为当时朝中宦官当权,敬宗就是被宦官们杀害的,再由宦官商量着,看谁听话就拥立谁当皇帝,最后决定拥立敬宗的弟弟文宗,文宗在自己的太子死了后,本来想立敬宗的儿子李成美为太子,但因为宦官的阻挠,一直没有成功,在文宗驾崩后,还是宦官说了算,拥立了文宗的弟弟武宗为帝。
由宦官来「选」皇帝,这皇帝就成了宦官的傀儡,宦官们自然就能胡作非为无人治得了。包括李忱,也是宦官的助力才能上位。
(注2)柳玭编撰的《续贞陵遗事》提到一件事,有一越州美女长得国色天香,宣宗相当宠爱,又怕自己耽误国事,朝臣建议大可放还,宣宗却以「放还我必思之」,给她赐酖酒一杯,领盒饭去。
根本就是当今很多渣男「爱不到你,干脆杀了你」的邪恶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