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某一天,即是她一生的写照

电影:《时时刻刻》

类型:剧情、爱情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编剧:戴维·黑尔、迈克尔•康宁汉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妮可•基德曼、朱丽安•摩尔

上映时间:2003年2月14日(美国)

英国女作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时时刻刻》是根据其小说《戴罗薇夫人》改编,兼具作者自传性质的电影。

伴随片头钢琴曲快速跳跃如时间流水般流淌,弦乐凶猛如波涛汹涌,保持高亢快速激进的节奏,预示大事即将发生。通过高超剪辑水平将三个不同时空女性的一生浓缩到一部小说的体量当中。

时空不同,但不同时空下的轮回却是惊人的相似,“一个女人的一生,在某一天,就那一天,恰恰在那一天,即是她的一生。”她们渴望跳出生活的困境,活出自由的人生,苦苦寻觅换来得失几何,究竟是什么困住了女人的一生?

这是三个女人的故事,她们在不同时空下与一部叫《戴罗薇夫人》的小说结缘,各自即将举办一个庆祝聚会,所有人都相信她们可以应付,只有她们自己知道可能不可以。

01

“我独自一个人在深渊,在深不见底的黑洞里挣扎,这些只有我自己清楚。”

1923年英国里士满的维吉尼亚·沃尔芙正在创作生前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邀请姐姐一家到家中做客。她饱受精神疾病困扰,在丈夫伦纳德的支持下坚持创作,不过精神世界中的滔天巨浪几乎要将她吞噬,她打算完成小说后离开世界,不再拖累丈夫,寻求真正的自由。

围绕维吉尼亚的是医生、家人的看护,她能感受到周围人对自己的好,可是这些并不能填补内心吞噬能量的黑洞,她无法控制扭转人生的走向。承认自己的痛苦,还是相信当下的痛苦是不正常的,一个人的内心感受和行为居然是需要被其他人允许且承认的,没有比这更彻底的否定了。

02

“人终有一死。不,我不能。”

1951年美国洛杉矶的劳拉·布朗即将迎来第二个孩子,她要为丈夫庆祝生日。劳拉是一个美丽优雅的家庭主妇,可是丈夫并不了解她,丈夫在生日派对上当场说出自己当年在战场上想娶的女人是另一个人。

当劳拉阅读维吉尼亚写的《戴罗薇夫人》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她战胜了自杀的念头,在生下第二个孩子之后离开了家,到加拿大一家图书馆做管理员。这些早都被年幼的儿子理查德看在眼里,他细腻敏感的神经记录了母亲的情绪变化和一举一动,为日后成为一个诗人甚至是走向精神崩溃埋下了伏笔。

03

“戴罗薇夫人,早安。”从那一刻起,我就被困住了。

2001年美国纽约市的克莉莎是现代版的戴罗薇夫人,一个女同性恋者。克莉莎要为自己深爱的朋友理查德举办庆祝获奖派对,理查德就是劳拉的儿子,一个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精神疾病困扰的诗人。一天早上,理查德拍了拍她的肩膀叫她戴罗薇夫人,因为她和戴罗薇夫人的名字一样,都是克莉莎。

理查德不想参加自己的获奖庆祝派对。写作是一种自我暴露,只有当事人会反复纠结疾病困苦与荣耀成就孰轻孰重,以健康换来的荣誉真的是相互可替代的等价交换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克莉莎常年照顾患病的理查德,突然在忙碌中抬起头,她觉得自己被困住了,一直在欺骗自己坚强,其实她很累,她不愿意承认。

04

是什么困住了生活中的无数个维吉尼亚、劳拉、克莉莎?

是微不足道的空虚日常,是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人和事,是放弃裹挟你至死的责任和习惯。从循环往复的日常生活保持新鲜活力,认识自己,选择真心热爱的生活方式,选择幸福却可以不被幸福绑架。

曾经世界有无数可能性,当她们满怀希望选择一种时,其他可能性就消失了,成为一个困局,幸福是你相信自己是幸福的一瞬间,而不幸福时,却可以为不幸福找出千百个理由。

她们当初不理解幸福为何物,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的人生选择不过是被其他人和事左右出来的结果。“幸福的生活”假如不适合一个人,就是他人之蜜糖,吾之砒霜,周围世界惯以为常的出路像打包废品的包装带,时刻提示你是个没事找事的废物。

05

人生困境的尽头是吞噬身体和灵魂的精神黑洞

有的人精神世界中有一条宽阔的被情绪主导的大河,他们像在河上漂流的人,无处靠岸,心灵无处依凭,缺乏走入现实的通道,他们人生的主题是逃离漂泊的困境。

常人能想到的方法大多都曾试过,却不见得奏效,他们千方百计地要在河上架起桥梁通到河岸上,千方百计地调低敏感度,阻止每个细胞不停地吸取外界细微的干扰,防止河水过于汹涌。可是,他们逃离困境的行为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困住他们的“困境”,就如维吉尼亚、劳拉、克莉莎口中看起来平静幸福却已失控的人生。

人们天然地对女人如何成为一个女人有先入为主的定义,必须要在家庭、社会等场合中表现得像一个合乎规范的女人,必须要在被定义的幸福中感到幸福,个人感受的自由与社会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往往是由个人作出妥协。

维吉尼亚经历父母离世家庭变故,身患精神疾病,但她从未停止过对自己的救赎。劳拉在一个幸福的冠冕堂皇的家庭中逐渐丧失自我,演够了贤妻良母,她渴望做自己,真正地爱恨。克莉莎把自己的爱而不得转化为日复一日地为他人付出,所以她那不堪重负的精神世界中的河流随时爆发,拒绝假积极、假乐观。

小说家维吉尼亚在完成作品之后选择离开大家,她不想再拖累丈夫,在现实中,劳拉的儿子理查德终生都没走出原生家庭的阴霾,虽然成为一位优秀的诗人,但是失去了健康、生命。

天生的生理构造,无法愈合的精神创伤,敏感多思造成超负荷的精神压力导致的疾病,像是原罪,人们可以理解血小板低会导致凝血困难,却不能理解精神世界的差异。假如你足够尊重一种疾病,不会让有腿病的人去跑步,不会让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去蹦极,极少有一种疾病被如此的污名化,把一个人精神能量的耗竭当做无理取闹,企图用单纯的生活方式纠正,试图用“魔法打败魔法”,让他们挨饿受困,甚至想扇他们一万个耳光打醒他们。

这源于有些人依然幼稚地认为自己的精神可以无所不能地控制一切,包括任意地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控制躯体症状,达到和别人合群的目标。同样都是疾病,只有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要为此负主要责任,如精神脆弱、敏感会被苛责,而那些也是因先天不足和后天作死造成的其他常见疾病更容易获得社会大众的理解和同情。

有人说温饱都解决不了的人不会抑郁,那是因为主动关注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是中国受教育水平最高的一群人,低收入、低学历、无业失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他们的生存环境体系更为脆弱。

06

有些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法避免的直视人生,直视骄阳

三个女人被现实困住的时候完成内心的超脱,停止在错误的方向上内耗,生与死的选择是生命本身的必然选项,并非只有生。人们希望终止自己身上的困境,但是,人生转向的时候会造成别人的悲剧轮回,顺而诞生下一个需要自我救赎的人。

生生世世,竟无终结。

“你要看透人生,就一定要去直视人生,去了解它的本质,当你最终理解了它的内涵,就能去热爱它的灿烂,然后,才会将它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