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执念?能让毛主席唯一题词的大诗人,用“自杀”了结余生?

这句话大家都明白,但是也最难做到。生命中包含喜怒哀乐,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贫富差距的扩大在进一步加速社会矛盾的爆发,忍辱负重的活着可能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我们“俗人”尚能如此,为什么文人自杀屡见不鲜。

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他写的诗给人以希望,但是自己的内心却是绝望,写出这首惊世骇俗的作品两个月后,他就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种离开的方式让世人震惊,同时也留下一些思考。

文人在做出自杀这个决定之前,心理经受过怎样的思想斗争和煎熬,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确定的是,在离开的那一刻,他们特别的安详和淡定。

一、“意外”离世

一九九六年的深冬,一件事情犹如惊雷在文学圈中炸响,用现在的话说,肯定可以排在热搜榜的第一名。

被毛主席唯一题词“诗志言”报告类文学大家徐迟,用自杀来结束传奇的一生,这种离开的方式让世人无法接受。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八十二岁耄耋老人,选择这种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根据现场描述,徐迟除了脸部有轻微擦伤以外,面容安详如同睡着一般。都说作家善于描写人物内心,此时他却把自杀前“波涛汹涌”内心“巧妙”地隐藏在“平静”容颜下。

随着时间流逝,徐迟自杀的原因扑朔迷离。外界不同的猜测,给徐迟的死,蒙上一层难以解释 的“神秘色彩”。

这也许就是“中国报告文学巨匠”,留给后人最具神秘感的一篇“报告”。

古往今来,人类对未知事物的答案充满好奇,关于徐迟为何自杀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猜测是外界对于他的文学创作给予打压,让他无法安心创作。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已经没有文化的束缚,在文艺创作领域百花齐放。徐迟受到创作的打压,而自杀,这种理由显然站不住脚。

有人注意到徐迟有两段截然不同的婚姻,为情自杀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认同。

二、爱情之路坎坷

在文学作品中,创作甜美的爱情故事,对于文人墨客来说信手拈来。但是徐迟的爱情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他超前的婚姻观,却是不被当时社会所接受。

十七岁时,徐迟情窦初开,内心第一次知道喜欢一个女生是什么感觉,一段时间接触后,徐迟大胆表白。

在当时通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他俩只能通过信件互诉衷肠,俩人的感情急剧升温,看似甜蜜的背后也隐藏着隐患——缺乏直接沟通导致俩人分手。

爱情的“种子”没有发芽就枯萎,初恋就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时光流逝,徐迟回到家乡任教。这一年,他喜欢上当地大户人家的千金,并且展开爱情攻势,帅气的面容同样打动小姐芳心,没过多久他们恋爱了。

大户人家自然有很多规矩,提亲需要讲究一些礼节,但是徐迟思想超前,他认为婚姻大事,只要自己同意便可,无须征得他人同意,便不把提亲当作回事。

女方父亲看徐迟这种态度,便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理由,拒绝这门亲事。

徐迟知道后有些许沮丧,但是他没有灰心,他认为只要女方同意,其他人做再多阻拦也是无用功。

于是他跑去询问女方:“你的婚姻是自己做主还是你父母做主”,过了许久,女方说出八个字“婚姻大事父母做主”。

听到回答的徐迟呆如木鸡。没过多久,这段感情也画上休止符。

经过多次感情挫折,徐迟释然了,他不再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把内心的激情释放到他的文学创作中。

这一时期,由他创作的第一本诗集《二十岁人》出版,诗集展现二十岁的年轻人对于爱情迷恋向往,也是对爱情玩味和思考。

诗文是在给女孩的信中或爱情失恋的夜晚创作而成,诗中超前的爱情观与当时社会对于爱情婚姻的观点,形成强烈反差。

三、迟到的爱情终会来到

现实生活中,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再次射中徐迟的心。

徐迟有记日记的习惯,他每天把自己内心“秘密”,记录在这个“乌托邦”里。爱情的种子也在这里悄然发芽。

徐迟遇见了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孩,女孩名字叫做陈松。每天他都把对陈松的感情通过诗文“封印”在日记本中。

终于有一天,他再也无法压制心中的情感,她找到陈松,并且勇敢向陈松表白。

面对眼前这个英俊帅气的男孩,陈松心里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七上八下跳个不停,她轻轻点了一下头,说:“好”,徐迟听到后高兴的跳起来。

他们相恋了,每天约会是徐迟最开心的时刻,牵着爱人的手在操场散步,跟她说说发生的趣事,神仙的日子也不过如此。

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他亲吻了她。

简简单单的一吻却在徐迟心中留下永远的位置。多年后徐达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我从没有这样激动的情绪,因为我经历了以前从未经历过,从此以后再也未能经历到的这样的狂喜。人,一生只能吻一次。”

从徐迟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徐迟对陈松的爱是彻底的,陈松已经完全占据他的内心。

感情急剧升温,谈婚论嫁提上日程。女方家里人对于他俩的婚姻态度,让徐迟异常紧张,毕竟之前的感情“伤疤”,大多数都是在这一步产生的。

在拜访女方父母之前,徐迟旁敲侧击地问陈松,“在婚姻的问题上,家里的意见和你内心的想法谁比较重要?”

陈松微微一笑,说:“肯定是我自己的想法。”

听了这句话,徐迟如释重负,他梦寐以求的伴侣终于找见。

双方父母如约见面,郎才女貌的二人得到双方父母的认可,大家希望二人相亲相爱,永结同心。

不多时他俩订婚了。订婚后的喜悦,每天洋溢在这对新人的脸庞,二人出双入对,成为他人眼中神仙眷侣。

经过爱情的蜜月期,上天似乎要“考验”一下他俩忠贞不渝的爱情,于是婚姻危机也接踵而至。

男人喜欢新鲜感,喜新厌旧是一种生理本能。

徐迟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长相英俊,自然周围爱慕者不在少数。有些大胆的仰慕者会主动出击,一来二去,徐迟在动心娱目中迷失自己。

幸亏身边益友的及时提醒,徐迟才没有铸成“大错”。

四、五十载相濡以沫

经过了爱情的“考验”,一九三七年元旦,徐迟和陈松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俗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这句话似乎在他俩的婚姻中失去“法力”。

婚后俩人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五十个春秋,人们不禁好奇,俩人的爱情保鲜剂是什么,似乎“新鲜感”和“文字”成为他们婚姻保持的“秘方”。

诗人的世界永远不会缺乏浪漫。徐迟也亦如此,时不时地会制造一些小浪漫,为俩人平淡的婚姻加入一把“助燃剂”,让生活平静中带着激情。

徐迟文学作品中也不时会出现妻子的“身影”,以他和陈松为原型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江南》,他把对妻子的爱全部融入到作品之中,让动人的爱情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上天是自私的,它“妒忌”长相厮守的爱情。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徐迟正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突然接到国内通知说,陈松确诊癌症,现在住院治疗。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徐迟有些六神无主,甚至连行李都忘记收拾,就匆匆乘坐飞机赶回中国。

回到中国,徐迟看见陈松,她早已没有往日精神焕发,脸色苍白,有些许憔悴。陈松怕徐迟担心,捋了捋花白的头发,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爱人面前。徐迟强忍着泪水打趣地说,这下你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辛苦一辈子,让我来照顾你。

到了晚上,徐迟背地里偷偷抹眼泪,在血雨腥风的年代,没有让这个汉子掉一滴眼泪,此时的泪水却像断了线的珠子从脸上滚落下来。他不知道离开陪伴自己半辈子的女人,自己该怎样生活。

病魔最终还是没有放过陈松,扩散到全身的癌细胞夺走她的生命,

徐迟心中那个让他怦然心动的女孩走了,同时带走的还有他俩至死不渝的爱情。

从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他对爱妻的思念,对离开爱妻后内心的无助。

五、“美丽”的爱情来敲门

徐迟独居生活八年,他通过写作文章来丰富自己晚年生活。对于七十五岁的徐迟来说人生可能就这样平淡地走完。

谁知爱情再次降临,“夕阳红”的婚姻是他没有想到的,但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

在一次中国作协举行的座谈会上,徐迟和陈彬彬相识,之后陈彬彬找各种理由接近徐迟。徐迟内心爱情之火再次被点燃,一来二去,徐迟也打开尘封八年的心,接受了陈彬彬的爱,两人开始交往。

对于徐迟这场“黄昏”恋,外界普遍是不看好的。陈彬彬这个女人颇有些来头,不仅是大学教授,而且小女儿是著名影星百灵,她之前有过几段婚姻,最近的一次是在和徐迟交往时离婚。

她的前夫是文艺报的副编辑,他们九一年结婚到九二年离婚,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一年。

一九九二年夏天,徐迟和陈彬彬在武汉喜结良缘。这段黄昏恋的婚姻本该是落日余晖的美好,出乎预料的是,却变成徐迟晚年生活噩梦的开始。

六、婚后生活如同噩梦

徐迟晚年想安静的写作,减少一些人情世故,多创作一些作品,留给后人。

陈彬彬却背道而驰,她是喜欢出风头的女人,凡是有作家的聚会,她总要拉着徐迟去参加,她知道只要徐迟到场就免不了记者的采访,这样她就可以在记者面前展示自己。

一次徐迟受邀参加诗歌朗诵活动,朗读者皆为诗词大家,陈彬彬以徐迟夫人的身份陪同参加,她却突发奇想要上台演讲,举办方和与会者都不同意。

于是她让徐迟去说情,听说不让上台,陈彬彬竟然当众撒赖放泼,弄得徐迟进退两难。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她和前夫结婚仅一年就离婚,转身投入徐迟的怀抱?这一系列做法,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答案是,徐迟可以带给她更多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享受。

徐迟对待这场婚姻是认真的,他想用不多的余生去疼爱这个女人,反观陈彬彬,她从一开始接触徐迟就是带有目的性。

两个婚姻观完全不同的人,彼此不愿为对方改变,当激情褪去后,分手也就在所难免。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两年,一九九四年他们办理离婚,结束这段“荒诞”的姻缘。

失去爱妻的悲痛,加之晚年婚姻的不如意,对徐迟作出自杀的决定有一定影响。

但是这些影响不足以击垮这位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作家。他的人生遇到过各种挑战。

在特殊时期,他让毛主席给予诗人以指示,“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人应该怎样来创作?”毛主席亲笔题词:“诗言志”,意为写诗就是要写出自己的胸怀和情操,言人民之志。简单的三个字,却成为中国诗人创作的“灯塔”。

当社会需要鼓励科学家踏实做学问的时候,徐迟再次站了出来,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哥德巴赫猜想》等报告文学,这些先进思想的报告文学,为中国“黑暗”的学术氛围点亮希望。

抗美援朝期间,他远赴战场,在美军枪林弹雨的攻击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为的是把战争的残酷通过文字告诉大家。和平年代他却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到底发生什么问题,导致悲剧的发生,徐迟先生这一跳,获得肉体的解脱,也把这个问题留给后人。

徐迟先生本可以“体面”的离开,他却选择这种最残忍的方式告别我们,他不想把自己内心痛苦展示给世人,自己选择认为最合适方式,逃离这个他不再依恋的世界,去和她的爱人相聚,回到“最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