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首次昆蟲調查 多樣性最高月份在10、11月
寿山国家自然公园因频繁的人为扰动等因素,为园区带来许多外来植物,包括「珊瑚珠」等,均为近年新增的外来植物。(国家自然公园管理处提供)
寿山国家自然公园首度针对园区昆虫进行普查与保育评估,民国112至113年调查发现,有242种为寿山的新纪录种,而昆虫多样性最高月份在10、11月,并因人为干扰严重,外来种植物比例高。
寿山国家自然公园自100年11月1日公告成立后,迄今尚无专业研究团队针对园区昆虫进行普查与保育评估。内政部国家公园署国家自然公园管理处于112至113年委托国立中山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颜圣纮团队进行调查。
研究团队先透过文献探勘,发现自19世纪中叶至日治初期,寿山园区已有7目62科316属412种昆虫被采获。而在此次调查前,先前研究便已陆续共记载14目134科530属744种昆虫。
自管处表示,此次计划共采得17目148科494属691种昆虫,其中14目107科327属449种过去已有人采过,此次研究中被再次采获。另外有242种、分属12目68科194属为寿山的新纪录种。
调查发现,昆虫多样性最高的月份在10、11月,这样的波动或许跟降雨量及气温的变动有关。此外,寿山因为长期人为干扰严重,原生种植物与外来种植物的比例约为8:5,外来种比例很高。
研究指出,原生植物被原生昆虫所利用的关系占60%,外来昆虫被原生昆虫利用的关系则仅占1%。另外,外来植物被外来昆虫利用的关系亦仅占1%。因为人为干扰,外来植物在寿山占有高比例,但对植食性与访花昆虫关系上贡献很少。
研究结果并显示,寿山的植被经过长期人为干扰,砍伐、造林、绿美化、农业及游憩等活动后,许多曾经记录过的植物如今已逐渐稀少、甚至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外来植物,及森林林相趋於单纯。
当林相结构改变后,目前寿山的植食性昆虫也逐渐与过往有所差异。研究认为人为活动对于寿山昆虫影响,已有显著变化。自管处将此研究工作拍摄并剪辑成影片,即日起于寿山国家自然公园游客中心播放,让民众更了解寿山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