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散文】李欣倫/讀書寫人,彷彿若有光

《光的重量》书影。(图/木马文化提供)

推荐书:张让《光的重量》(木马文化出版)

《光的重量》是张让重读诸多文学作品的散文集,她解释重读不同于初读,初读生吞活剥,重读则可从容细品,「一次比一次尝到更多深层滋味。」开篇谈郭尼克,因其《未了的事》副标题即是「一个长期重读者的札记」,从郭尼克的重读和反复书写,谈自己的往昔之作〈未知时刻〉──此书多篇提到重读自己的作品,并进一步延伸──借由重读旧作,提问、反思,试图将自身看得透彻。

张让嗜读,反映在她二十年来的散文作品里,从《断水的人》、《空间流》到《如果有人问我世界是什么形状》皆然,举凡母亲、空间、读书、旅行、饮食和生死,张让习从个人经验连结文史哲,从作家群的历史风景,指认我们的当下座标,历史因此有了活生生的体感。字里行间,常见张让缩放自如的文字镜头,她在《刹那之眼》后记提到:「文学做的乃是显微镜兼望远镜的工作。」喜欢摄影也谈摄影的张让,在《光的重量》对比了摄影和文字:「摄影快门喀嚓一响宛如巨灵大掌凭空攫取了片刻风影,就像文字捕捉了我们内在瞬间的感情思维呈现纸上,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

张让的文字具视觉性,以深邃的哲思行旅天下,旅行书写也成为张让研究的关键词之一。不过我更喜欢她以导游之姿,带领读者从大千世界、书中地景回望自身,借由质疑、提问和思辨,穿越表象,抵达核心,关键所在之处:「我(们)是谁?」最终,现实轮廓淡去,精神内里裸现,「人」的抽象概念却立体展现,如〈一天零一夜.迎面有人走来〉一文,她对「某人」从外表写到内心情感和意识形态,广辐历史中的人类群像:「某从远方走来,从混沌太初物种原始从史前黑暗辉煌帝国废墟从希腊罗马汉唐明清大步走来,一眼问号一眼惊叹号,一手创造一手破坏一脚往前一脚往后。」

「人是什么?」大哉问,化入《光的重量》各篇章。在〈光的重量:重读《遗爱基因》〉中,作者思索艾姆斯谈圣餐与身体,进一步从宗教延伸出来的问题:「而什么是人,不就是一团乌漆八黑向往光明?一根思考的芦苇自以为是擎天巨木?」一连串具知识考掘的问题,使张让的散文具高度的理性思辨。辑四名为「迷人疑惑」,〈不如钓鱼去〉从虚实的提问开始,形容自己「没完没了逼问不休」,如同她在《和阅读跳探戈》中,提到每篇文章都在发问,从怀疑历史、传统、文字和自己,「最后,怀疑怀疑本身。」〈天空下〉放入旧作〈空间流〉关于人的讨论,提到「我们不是概念,是人。」最终还是回到对普世人类的深层凝视。

《光的重量》也包含几则手记,谈雨天看书、观花鸟虫,兼具趣味与美感。写于疫情前的手记细数了恬静小日子,大疫之后,〈当世界不敢呼吸〉写能自由呼吸的美好,以及对美国在防疫政策及种族互动的社会观察。张让对美国社会的观察一向深刻,〈不公的游戏〉写美国是「即兴街头剧,是还未实现的诺言」,〈一件又一件〉则溯返记忆之河,从友人想及灾难、九一一、天灾人祸不断的痛心历史,从「数不尽理不清的近代烂帐」中,我们再次从历史回到「人是什么」的提问。

张让在序中说:「因为这些书和人,这一路,像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说,仿佛若有光。」书和人,大历史和小日子,在张让笔下,仿佛若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