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精选》观见经济发展阴影下 生命韧性犹自勃发

回顾自己访谈德里无家者女性的初衷,原是希望实存却被忽视的她们留下口述的生命史,让她们为自己代言,不再只是被政府等相关单位扁平化地呈现;却因此进入、甚而吸收了她们内在的创伤,感受到父权力量在她们身上的宰制作用。(示意图/shutterstock)

二○○八年初访印度而抵的城市就是孟买,我在那里首次见识到「居住在街上的人」(pavement dwellers),震惊于这生存样态的普遍性,以及贫富落差在街头夸饰般地互讽。那趟旅程引发了太多探问,促使我其后数年多次访问印度,愈发投入关注边缘弱势人群。

回顾自己访谈德里无家者女性的初衷,原是希望实存却被忽视的她们留下口述的生命史,让她们为自己代言,不再只是被政府等相关单位扁平化地呈现;却因此进入、甚而吸收了她们内在的创伤,感受到父权力量在她们身上的宰制作用。曾有位朋友说她读完《边缘印度》后充满无力感,那是身为作者的我所不愿导引读者至的方向,然而我想是自己的潜意识渗进了作品里,透露出我对自己的涉入未能带来更具体影响之懊悔与反省。

仿佛作为一种对照般,原是记者的索米亚,先创立了一微型贷款机构,欲借此协助边缘人群靠做小本生意脱贫,却在认识迪欧纳的拾荒者后,理解到这类努力常还来不及转化这些赤贫者的脆弱,他们的脱贫路就又因为生命中的危机或突发事件而前功尽弃。于是,她终止与他们的借贷关系,退回自己熟悉的场域,单纯进行访谈,想透过发表杂志文章来吸引众人关注此议题。却在涉入越深后发现个中复杂,最后投入八年时间,与他们相处,溯源历史文件,至法院旁听审判,勾勒出此地区及其居民的生命轨迹。

索米亚以冷静自持的笔触为众人搭上一层防护罩:读者不用闻到酸腐的味道,吸入有毒的晕轮,无须弄脏裤管,担忧被垃圾绊倒而受伤,不须亲眼看到被众人丢弃的人与物,甚至不用进入她的内在挣扎,就能从她吹出的透明泡泡中,俯瞰迪欧纳山区拾荒者的生活如何映照我们的生活。

你是否愿意去理解那些你不熟悉,甚至可能会引起你如恐惧、厌恶或不适等负面情绪的人与故事?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本书会帮助你看到迪欧纳垃圾山自殖民时期的沼泽地以来,逐渐被「开发」的过程。你也会看见:当城市扩张便等于垃圾增加,当经济起飞则象征欲望增加,也意味着垃圾的增加,这便是现今地球上人类所打造的「发展」曲线。这本书更逼迫我们去思考,在沿用《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s)语汇去展望未来之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自身欲望的不永续性及其所隐含的矛盾悖论?

和同在助人领域的B谈起书中场域,他说:「如果可以选择,谁会选择待在那里,过那样的生活?」我知道他想表达的是,我们需要为改变那些环境做出更多努力,但我想,真正的帮助一直都是建基在理解之上,而索米亚清楚地意识到了这点。不是要否定前者论述,而是作为一种补充资料,她描绘出维贝塔为垃圾山的生意机会努力筹资;法札娜采集从垃圾堆中长出的蔬果;赫拉将过期食材加工成美味无比的甜点,她们在匮乏中努力丰富生活。尽管垃圾山区充满人们认为不值而丢弃的东西,拾荒者却能把握其中价值,将其当作宝物来对待。

借着拉长时序,索米亚让我们看到多个主角的立体性,虽然我们不若在虚构小说中有如上帝般的全知视角能洞悉每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但透过他们的行为,我们不再只是轻易地论断对错,而能看到「爱在垃圾山的阴影中发挥了强烈、铮亮的光芒……这是他们一无所有时唯一拥有的」。更重要的是,与其直接探问我们能怎么改变这群人的生活,本书中或许更想召唤各位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带有更多觉知的生活?」毕竟我们无心的行为,都有其影响的力道。

(本文摘自《家住垃圾山:孟买拾荒者的爱与失去》/木马文化)

【内容简介】

迪欧纳山占地一百三十公顷、十八层楼高,是印度全国规模最大的垃圾山,矗立在孟买郊区已经一百二十个年头。

最年长的拾荒者还记得这里曾经平坦的样子。终年不止的垃圾车队滋养群山,也吸引了怀抱「孟买梦」的人前来。他们搭起摇摇欲坠的家,在恶劣的环境工作,希望从此发家致富。几十年过去了,有人一夕发财转瞬楼塌,有人加入帮派铤而走险,还有人深信自己被山区鬼魂纠缠、不得超脱;垃圾山的阴影长存每个人心中,没有人能真正离开。在他们摇晃不稳、一无所得的人生中,只有爱是唯一恒定不变的,也是他们仅所拥有的。

二○一六年的一场大火,让孟买市府注意到这个长年隐藏起来的世界,因而采取严厉的控制措施。山的财富锐减,并冲击拾荒者的家园与生活……

作者索米雅‧罗伊以八年时间走入迪欧纳镇区,如实记录四个家庭在垃圾山下展开的生活与事业,并爬梳这项人工奇观的进程,从英国殖民者建立此地的历史,到市政当局对其公安与公害问题徒劳无功的尝试。索米雅于书中隐身在一旁,以带领读者走入这个拾荒者从丢弃的物品创建的家园与生活。本书所描写的,是迪欧纳垃圾镇区及隐身于山影下的人生,也是在世界其他地方正发生的故事。

【作者简介】

索米雅.罗伊 Saumya Roy

索米雅‧罗伊是一位主要在孟买发展的社会企业家及新闻记者。二〇一〇年,她与朋友共同创立了非营利的范达纳基金会,提供微型贷款给马哈拉什特拉邦地区的创业者。而后,她开始借钱给迪欧纳的拾荒者,发现了他们的秘密世界和勇敢的生活方式,于是留下来记录他们的生活。她曾为《富比士印度》、《Mint》金融日报、《Outlook》杂志、wsj.com、thewire.in等撰稿。写作《家住垃圾山》期间,索米雅获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贝拉吉欧中心、蓝山中心、凯利全球公益协会、上岩之家、多拉玛尔之家的奖助金。

【译者简介】

黄意然

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硕士。入翻译一行转眼十余年,译作虽然称不上等身,但也逐步逼近体重。近期译作有:《亲爱的不完美人生》、《十八种微型死亡》、《摇摆时代》、《为失窃少女祈祷》等。

《家住垃圾山:孟买拾荒者的爱与失去》/木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