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署創全台首例造林碳匯 攜手地方盼成淨零標竿

水利署2022年启动全台首例造林碳汇专案,由东埔蚋溪环境生态保护协会协助周遭环境调查和树木认养工作。中央社(东埔蚋溪环境生态保护协会提供)

水利署在南投竹山启动全台首例造林碳汇专案,预期可获1008吨碳汇,其中地方参与功不可没,由东埔蚋溪环境生态保护协会认养维护,坚持绝不洒药,完全以人工除草,协会也长期致力蝴蝶保育,目前园区吸引台湾保育类黄裳凤蝶在内60多种「娇客」。

一下国道三号竹山交流道,绿意盎然景色映入眼帘,这里是水利署第四河川局辖下的东埔蚋溪木屐寮生态滞洪园区,占地达22公顷。近期加入净零生力军行列,2022年办理植树碳汇专案,种下5500株树木,预计30年可得到1008公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汇。

水利署第四河川局副局长张朝恭表示,2001年桃芝台风后,征收土地作为防灾池,并由当地协会参与环境营造等认养工作,作为环境教育场域,近年已设置步道和亲水等设施。

谈及造林碳汇专案,张朝恭表示,由于碳汇专案申请前需进行周遭环境调查,也委由东埔蚋溪环境生态保护协会记录,「一草一木由协会照料,他们最了解当地生态。」

张朝恭表示,碳汇专案目前种植5500株,包括光腊树1500株、相思树1500株、樟树1000株及枫香树1500株,皆为台湾原生种;交由协会协助照料和维护,目前树木生长状况不错,小树苗已从原先50公分长高至1.5公尺。

回忆起当初与水利署讨论碳汇计划,东埔蚋溪环境生态保护协会总干事林丽娟坦言,「其实我们也是一张白纸」,向专家学者请教,及历时近半年环境调查后,团队成员学习到如何计算树木的碳吸收量、观察树木分叉等现象。

林丽娟说明,透过丈量树径和树木高度,可换算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若周遭有新长出的植物,并具碳吸附效果,也可计算碳汇;此外,树木分叉点若在人的胸高、约1.3公分以下,可视为2棵树,也可以增加碳汇。

秉持着对环境友善的坚持,林丽娟表示,园区内绝不洒药,采取百分之百的人工除草,过程虽然辛苦且费时,但成果显现在园区丰富多元的生态,像是光蜡树为独角仙喜欢栖息的树种、樟树叶子为凤蝶幼虫的食物来源,园区内的其他食草和蜜源食物也吸引许多「娇客」停留。

东埔蚋溪园区内的蝴蝶保育计划已执行多年,林丽娟表示,目前调查蝴蝶超过60种,包括台湾现存最大型蝴蝶、且为保育类的黄裳凤蝶,以及麝香凤蝶家族体型最小的红纹凤蝶。

由于生态保育有成,她指出,通常春、夏季为赏蝶季节,但现在园区内一年四季都可以看见红纹凤蝶,也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赏蝶。

对于全台首例造林碳汇专案,林丽娟期盼未来成功取得认证后,可以成为台湾造林碳汇的示范园区,让外界更加了解碳汇专案如何进行,协会也将持续维护园环境,向外推广,让更多人认识竹山的生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