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那些低调的丹霞景观
四川盆地:那些低调的丹霞景观
文/李忠东
四川红层
四川盆地,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它四周被连绵起伏的高大山体所环绕。西部,青藏高原辽阔高亢;北部,秦巴山地隔绝川陕;东部,武陵山脉纵横南北;南部,云贵高原茫茫苍苍。四川盆地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成都和重庆两个超级城市分居东西两端。这里还是巴蜀文化的摇篮,诸葛亮赞叹其“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四川盆地的乡间城际,河畔湖边,随处可见一种紫红的砂岩与泥岩,因此人们常把四川盆地称为“红色盆地”或“红层”这片肥沃的紫红色土地不仅让四川盆地得以“天府”之美誉,而且形成许多丹霞地貌、方山丘陵、平行岭谷、台状低山等特殊的地貌景观,更因其蕴藏着大量恐龙化石而成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
红层奇景
丹霞遍四川
素有“赤色盆地”之称的四川盆地,连绵26万平方公里,在内部以及盆周山地形成大面积的丹霞地貌,是我国丹霞地貌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乐山师范学院的罗成德教授,早在1986年便提出四川盆地内存在丹霞地貌。
罗成德、黄进教授等专家近3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仅四川一省红层分布面积就达13.17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盆地部分约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7%左右。
广大面积的红层为四川盆地丹霞地貌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这里已发现丹霞地貌100余处,约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
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不仅数量众多,由于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变化,还造成丹霞地貌的区域差异。
根据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可将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划为盆地西北部丹霞地貌区和盆地西南部丹霞地貌区。
而根据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与形态特征,又可为分为以剑门关为代表的单斜陡壁型丹霞景观;以四川叙永、重庆江津四面山、贵州赤水等为代表的沟谷环崖型丹霞景观;以乐山凌云山、平羌三峡等为代表的临江陡崖型丹霞景观;以江油窦圌山等为代表的堡寨型丹霞景观;以屏山-马边马头山为代表的岭脊环崖型丹霞景观。
这些丹霞地貌形成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植物发育,森林、瀑布、溪泉点缀其中,丹山碧水更显丹霞地貌景观的雄、险、秀、幽,自成一绝。
盆地西北部丹霞地貌区主要包括龙门山前地带、夹江-峨眉、龙泉山等地丹霞。著名丹霞景观有剑门72峰、罗浮山12峰、青城山36峰、总岗山、玉屏山、平羌三峡、乐山大佛、夹江千佛崖等。
这一区域的丹霞地貌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地层中含有碳酸盐和钙质砾岩,因为喀斯特现象显著;其二是厚度巨大的块状红色砂岩适合于雕刻大型摩崖石刻,这些丹霞景观地往往成为佛教、道教名山,庙宇道观、摩崖石刻随处可见。
最为典型的是以乐山凌云山的弥勒大佛石刻为代表,“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这尊高71米的世界最高的佛像,依丹崖绝壁而凿,临江而坐,气魄雄伟,两侧迂回曲折的栈道崖壁上,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石刻造像,烘托了大佛的宏大和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
除此以外,千佛岩石刻、仁寿牛角寨大佛石刻等无不在丹霞绝壁上雕凿而成。
▲雕凿于丹霞地貌上大型摩崖造像。摄影/李忠东
盆地西南丹霞地貌区地处渝、川、黔结合部的丹霞地貌景观带上,其东与重庆四面山丹霞地貌景观地相接,南与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毗邻,是丹霞地貌中环状陡崖地貌的典型代表。
这种独特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9600-6500万的晚白垩世夹关组砖红色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以赤壁丹崖-瓮谷-瀑布组合主要特点。当地人称这种地貌为红圈子或环岩,后来我们将它统称为环崖丹霞。
▲环崖丹霞的形态图。绘图/杨金山
有些地方环崖直径在甚至可达1000米左右,高数百米,平面闭合度达200°—300°。四周悬崖壁立,后缘瀑布高悬,底部或倒石如林或深潭碧莹。而有些环崖高悬于山脊,连续成群分布,后缘无瀑布发育。
这样的组合形态在世界丹霞地貌中极为罕见,从而成为世界丹霞地貌中难得的奇葩。
▲环状绝壁与瀑布(@李忠东)
蜀南竹海
我本丹霞
蜀南竹海,原名万岭箐,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最具特色十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在地质构造上,蜀南竹海属川黔古拗陷区川南褶皱带倒置低山台地,其核心区域处在向斜轴部,岩层平缓。
在地貌学上,蜀南竹海海拔高程在286—1000米之间,相对高差714.2米,其主体均在800米左右。地形东形成了浅丘平坝景观,西部受流水侵蚀严重,形成了忘忧谷、墨溪、花竹溪等岭谷相间景观。
构成蜀南竹海丹霞地貌的岩性为中生代白垩纪夹关组深厚的桔红色砂岩,砂岩之间夹着块状砾岩,四周除西面被淯江切割外,其余皆是悬崖陡壁,特别是南部地区,岩石沿节理、断隙,风化崩塌,全部是陡岩赤壁。
仙寓洞、挂榜岩、天宝寨、观云亭等地,都是非常典型的丹崖赤壁,其“顶平、身陡、麓缓”等丹霞地貌特征表现明显。
其中仙寓洞便是位于丹霞长崖上的天然岩腔,长300余米,宽和高2至15米。洞厅婉转深幽,洞外竹海苍郁,峡谷刀劈斧切,挂膀岩等飞瀑高悬,赤壁丹崖色若渥丹。
清晨或黄昏,薄雾轻笼,烟波浩渺,恰若清代诗人沈毓新有诗写道那样:“仙寓之山高插天,上有石洞悬其巅,一径盘空绝人迹,只许猿鹤时蹁跹”。
▲蜀南竹海。摄影/李忠东
环崖丹霞
丹霞家族中的另类
在四川盆地的南部,分布着一条东西向的环崖丹霞地貌带。其西起马边-屏山,东抵綦江,北至荣县,南达古蔺以北,西以赤水一带为中心。
这里广泛出露侏罗系、白垩系河湖相沉积的紫红色泥岩、砂岩,是四川盆地丹霞地貌最集中的地方。
▲四川盆地南缘环崖丹霞带。来源于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物探队《屏山环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综考报告》。
这个区域的丹霞地貌,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发育一种环状陡崖地貌,这是有别于其他地区丹霞地貌的最显著识别码。
如贵州赤水的佛光岩、赤壁神州,重庆江津的四面山,-屏山-马边的马头山,叙永县水尾的画稿溪。
叙永青山岩以及合江车辋等地将这种地貌称为锅圈岩,取其形如农村柴草灶放锅的灶圈;而古蔺黄荆一带则叫红圈子或环岩。
▲江津四面山望乡台环崖丹霞。摄影/李忠义
我国的丹霞地貌按气候大致分两类,一种是以丹霞山为代表的南方湿润区丹霞,另一种是以张掖冰沟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区丹霞。
但这两种丹霞都发育规模宏大的,造型奇特,色泽艳丽的山、峰、石、柱、崖、墙。 它们兀立于地表,具有地标意义,非常引人注目。
▲叙永画稿溪环崖丹霞。摄影/李忠义
而这里的丹霞则主要发育于连绵群山的深处,隐匿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所组成茫茫林海,只能沿着河流溯流向上,走进水系的细枝末节,才会在幽深的峡谷之中,见到赤红色的陡峭崖壁、高悬的瀑布、层层跌落的流水。
因此,有学者将这种“外面平淡无奇,内部别有洞天”的丹霞称之为“隐藏型丹霞”。
▲赤水环崖丹霞。摄影/李林(图虫创意)
更为奇特的是,在地形由平缓的宽谷,向陡窄的峡谷转换的拐点(地貌学上称之为“裂点”)外常常发育一种环状绝壁,直径达数百米的弧形红崖,像一面面环幕,这些环形绝壁的后缘常有高悬的飞瀑。
而发育环形绝壁的沟谷,则主要为口小肚大的瓮形沟谷,这种特殊地形所形成的封闭小区域,有着独有的生态系统以及数量众多的桫椤群落。
2017年,笔者建议使用“环崖丹霞”这一名称,来命名四川盆地南缘川、渝、黔一带这种特殊的丹霞地貌,并在《中国国家地理》上发表相关文章。
贵州赤水的佛光岩是环崖丹霞的典型代表。
从沟谷的入口缓慢进入时,一面红色环形绝壁,在我们面前横空而立,那被阳光染得如火似金的崖壁所产生的视觉冲击,难以言表。绝壁中央最凹处,一条银色瀑布从空中纷纷扬扬,飘然坠落。
组成绝壁的岩石层理,在平面上呈水平,如一本本整齐叠放的厚薄相间的书。但在环形绝壁上,则呈弧形弯曲,像一个个红色的不同厚度的岩圈套在一起。
倘若赤水是四川盆地南缘环形丹霞的分布中心,那么位于赤水东北方向川、黔、渝交界之地,重庆的江津四面山则是另一个高潮。
环崖赤壁、瓮谷、瀑布的组合是四面山最大的特点。四面山的岩圈直径在50—1000米之间,高数十至400米不等,平面闭合度达200°—300°。这个半月形弯转的环状赤壁丹崖,往往成为沟谷的后缘。就像一个巨大长墙向河谷上游方向弯转,然后绕过河谷,向另一侧延伸,形成“U”字形管状结构。
2017年,在野外考察中,四川省地质调查院物探队偶然在四川马边-屏山交界处发现多次环崖丹霞。
尤其是在中都河上游南侧的分水岭海拔1741米的人头山,连续发育12个环形大岩壁,它们环环相连、巍峨雄阔,它们呈一字形排列,连绵数公里,崖壁高差在600-700米之间。
令人惊奇的是,这种环崖丹霞和赤水、四面山溯源侵蚀形成的环崖丹霞都不一样,它们是在早期侧向侵蚀作用形成的深切河曲基础上,经抬升作用和差异风化而形成。
2019年国家林草局正式授予“四川屏山环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
▲长图预警,大红岩环岩丹霞。摄影/李忠东
剑门关
单斜陡壁型砾岩丹霞
剑门关,出川关隘,是四川历史上通往北方的必经要塞,被视为“两川咽喉,蜀门锁钥”,是“北扼三秦,南镇巴蜀”之要地。 古今诗人名家无不对剑门关的雄与险所惊叹。“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大莫开”(唐.李白);“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一夫怒临关,百万来可傍”(唐.杜甫);“双崖倚天立,万刃从地蜉,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唐.岑参)等。
有着“天下第一雄关”美称的剑门关,得益于这里的特殊地貌。这种地貌由上侏罗统莲花口组砾岩和下白垩统剑门关组砾岩构成,砾岩中砾石约占80% ~90%,砾径一般3~20厘米,最大48 厘米。
这里的丹霞在形态上主要为“身陡、麓缓、顶斜”。与其他地区的丹霞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丹霞崖顶的多姿变化,或为单面山、或为波状山恋、或为峰丛。
形成剑门关丹霞的砾岩由于胶结紧密,岩石坚硬,抗风化能力极强,其所形成的丹霞地貌在外观上更大宏大和雄壮。这些丹霞景观线条简练、刚劲、挺拔,以巍峨的山体、雄壮的峡谷、雄险的隘口而名扬天下。
剑门山古称梁山,由大、小剑山组成,两山东临嘉陵江,西至牛心山,绵亘相随蜿蜒百余里。
其为典型的单面山,其北坡陡峭,丹崖壁立。南坡渐缓,草木茂密。在剑门关一带,剑门七十二峰或如利剑出鞘,或如金字塔依次而立,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胜若仙境。
绝壁为剑门关的另一大奇景。这些绝壁,拔地而起,危崖凌空。绝壁之间或为关隘、或为峡谷,所谓“两崖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
▲剑门关砾岩丹霞。摄影/周乐天
窦圌山
堡寨型砾岩丹霞
窦圌山,又名圌山,位于四川江油城北20公里的涪江东岸武都镇。据说当地老百姓见山体由豆子大的砾石构成,山形又如屯粮的“圌”,因此取名“豆圌山”,后因一窦姓仙人在此得道而改为“窦圌山”。
“石如蚕豆,山若圌廪”,恰恰是窦圌山最大的两大特点。
形成窦圌山的岩石为侏罗系 莲花口组的砾岩,这种砾岩是一种由蚕豆大小的卵石重新胶结而成。它们在构造、重力、流水侵蚀、地下水溶蚀等作用下形成城堡、圌廪状的峰丘。
非常有意义的是,形成窦圌山的砾岩是一种灰岩质砾岩,具有一定的可溶性。
因而在景观塑造上,窦圌山的既有丹霞地貌的特点,又具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国内罕见的岩溶化砾岩丹霞地貌,也是四川盆地难得的堡寨状丹霞地貌。
窦圌山主要由飞仙峰、问月峰、神斧峰三峰组成。受岩层层面构造的影响,孤峰的顶部总体都较平整,往往形成一些平台,这给历史上宗教寺庙的建筑提供了方便。三峰峰顶各有古庙一座,名东岳、窦真、鲁班。
三峰之中惟西峰有险路可通,其余两峰由上下两根铁索组成悬桥相连,“铁索飞渡”绝景由此而来。
在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垂直节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沿构造裂隙不断剥蚀、溶蚀和崩塌,还在这里形成的石柱、石门、石墙、孤峰、驼峰、一线天等丹霞地貌景观。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物探队,《拟建四川屏山环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2019年12月;
2.李忠东,《环崖丹霞:中国丹霞的另类》,《中国国家地理》,2017.5
文丨李忠东
编辑 | 老侠
图片| 李忠东 苟永雄 姚逸飞 周乐天 李忠义等
绘图| 杨金山
封面图片| 李忠东
部分图片源自图虫创意及网络
寻找自然美景
探秘山水奇观
用脚、相机和键盘记录地球故事
微信ID:xiakedili
特别感谢
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物探队
四川省新维地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