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自查、修改合同和培训迎新规,或加速优胜劣汰
8月1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以下简称《运作指引》)正式施行,涉及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初始实缴募集资金规模不得低于1000万元、最低存续规模500万元、双25%的投资要求、禁止多层嵌套、更严格的衍生品投资规定等内容。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近期私募基金为应对《运作指引》在调整产品结构、修改合同以及进行相应的培训与管理系统优化。
业内人士认为,新规可能逼迫中小私募基金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小基金将面临清盘风险,未来将引发一波行业合并潮,并促进行业内的优胜劣汰。
自查、修改合同和培训
8月1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正式施行。
“整个行业内都面临整改,包括修改合同,以及一些小规模的产品要合并或者注销,此外还涉及对单一股票的投资比例要求。”7月31日,格雷资产总经理张可兴告诉记者。
私募圈最关注《运作指引》的内容包括: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初始实缴募集资金规模不得低于1000万元;最低存续规模500万元;双25%的组合投资要求;禁止多层嵌套;参与DMA业务不得超过2倍杠杆;参与雪球结构衍生品的合约名义本金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的25%;开放式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原则上不设置预警线、止损线;严格控制同日反向交易等。
张可兴表示,“存续基金若要整改,有两年过渡期来完成整改。目前对于整个私募行业来说,还有一定的时间做缓冲,大家现在不至于很急迫地一刀切。”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也向记者表示,为应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实施,近期私募基金在调整产品结构、修改合同以及进行相应的培训与管理系统优化。
他指出,对于存续基金,若要整改,应当在24个月的过渡期内完成整改,以确保合同条款的修改和投资比例要求的实质符合。
“此外,新规还对信息披露、内部管理和风控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私募基金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自查和调整。”陈兴文说。
据悉,不少私募近期批量修改合同。比如近日希瓦私募公告称,根据《运作指引》要求,将变更旗下40多只基金的相关合同条款,多只基金在合同中新增了涉及场外衍生品投资的限制性条款。
此外,6月以来,贝元瑞泽、红思客资产管理、汨水资本、领路私募等私募机构也纷纷公告增加了场外衍生品相关投资限制。
据记者了解,对标《运作指引》,不少私募已经完成了相关业务调整,批量对私募合同进行修改,近期部分私募按照《运作指引》要求进行自查和整改,比如完善信息披露、清理不合规产品等。此外,私募基金还组织员工进行相关学习和培训,确保团队对新规有充分了解。
加速优胜劣汰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的颁布对私募行业产生了显著影响,这意味着私募精品化趋势已经开始,更是一种对行业残酷的优胜劣汰。”陈兴文说。
具体来说,新规主要体现在强化了资金募集要求、规范了投资运作行为、强调了受托管理职责、推动了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并合理设置了过渡期以减少市场短期冲击。特别是对小规模基金的募集规模和投资者适当性进行了明确要求,同时对场外衍生品交易、债券投资等进行了规范,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提升专业投资能力,分散投资风险。
8月正式施行《运作指引》后,陈兴文认为,预计会带来以下变化,首先,将提高私募基金的运作标准,促使行业整体提升专业水平;其次,通过规范投资运作行为,减少市场波动性,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合规性;此外,新规的实施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也可能引发一波行业合并潮,促进行业内的优胜劣汰。
“特别是对80%~90%的中小私募基金,这意味着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尤其是管理规模小于1000万的基金,可能面临强制清盘的风险,迫使他们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更大的单一产品。”陈兴文说。
业内认为,新规的实施对私募基金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将推动私募基金逐步向精品机构化转型,鼓励长期战略投资,提升专业能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
张可兴指出,《运作指引》对于大私募和小私募来说,影响不同。
他认为,对于头部私募来说,影响不会太大。但他指出,对于小私募来说,新规影响较大。原因是目前私募证券基金公司数量将近七八千家,有1/3至1/2是规模较小的基金公司,《运作指引》提及的新成立产品1000万、日均规模500万等要求,在目前形势下小基金公司挺难做到。
张可兴认为,从私募基金产品数量来看,未来各家私募公司可能会减少产品数量。对照国外大基金公司,它们可能只有几十只甚至几只产品,原因是同样的投资策略不需要这么多雷同产品。
除了对产品数量有影响之外,张可兴指出渠道也将受到影响,从渠道发展来看,单一产品成立的规模要求在1000万以上,相对过去募集门槛抬高了很多,这对渠道来说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择优择大。
“也就是说,无论是证券公司、银行、信托,还是第三方销售公司,渠道如果没有比较强大的能力,未来将很难在这个市场里发展壮大,所以未来的渠道发展思路是择大择优。”张可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