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曾想把朋友圈给卖了

微信朋友圈这个产品上线已整整十年,回想朋友圈,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那些年“卖朋友圈”的往事。

早在2014年底,从不写软文的魏武挥老师突发奇想,要把自己的微信头像和朋友圈封面卖掉,原以为他只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没想到老师却极为认真,记得第一个接盘的是某聚合阅读 APP,时长未知、价格保密。

随后,魏老师还接了个大单,需要招揽300人一起卖头像,我就是其中之一,在指定的两天时间内把自己头像换成了某财经自媒体联盟的 logo,一时间,朋友圈好多同样的头像,和朋友聊天也像是自言自语,有点像时下上海朋友用门牌号做头像一样的难辨。

魏老师的这项极客试验很快就结束了,随着魏武挥一世微信号的阵亡,我已经查不到当初头像卖了多少钱,不过,关于卖朋友圈的尝试未曾止步。

两年之后,好友先锋做了一个叫“贵圈”的产品,把一些达人的朋友圈抓取聚合,并提供付费订阅服务,价格在每月1-99元之间。

贵圈是想在普通用户和达人们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用户在不骚扰达人们的情况下,也能持续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感,有点类似于博客时代的RSS订阅服务,当然也满足了部分猎奇心理。

达人们也可以突破微信5000好友的限制,把自己的输出分享给更多的人,并获得一定的回报。

可惜的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这个产品在一年后停止了服务。

2017年,新榜做了一个叫做“微见”的产品,同样是聚合朋友圈内容供付费订阅,不同的是“微见”更侧重于热门话题和文章的聚合。

比如某篇在朋友圈被广为传播的文章就会上“热榜”或者“话题广场”,文章下面附有好几个“微见PRO”们的评论见解,拓展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或许正因为如此,“微见”后来更名为“刷屏”。

“微见”运营了两年左右最终还是下线了,或许卖朋友圈并不是一门好生意。

唯一算是成了的产品,可能只有知识星球,不过知识星球已经褪去了朋友圈的底色,变化成了另外一种圈子,它以圈主为中心,更像是小号的公众号。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自己有个小团队也在做类似的事情。

2018年,小程序“头牌观点”上线,它专注于对朋友圈热门文章的评论,并将其称之为翻牌,这个产品至今仍在运营,只是它并不收费。

我在想,当我们在卖朋友圈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卖什么?

是名气还是内容?是猎奇还是观点?是聚合阅读还是信息过滤?

或许都有,朋友圈其实是个大杂烩,既有社交属性的晒图与碎碎念,又有媒体属性的文章转发、信息发布和观点表达,前文提到的产品,都是在朋友圈媒体属性部分的内容上做文章。

2019年微信公开课PRO上,张小龙曾说微信公众号的创作门槛太高,要用“短内容”来降低微信用户的创作门槛,最终微信选择了视频号。

在我看来,视频号的创作门槛其实是要高于公众号的,真正人人都能参与的低门槛创作,恐怕只有朋友圈,只是朋友圈充斥着大量私人、重复和碎碎念的内容,再加上不能像公众号和视频号那样被转发,承担不起“创作”的使命。

可能正因为如此,一个又一个产品想对朋友圈进行提炼、聚合和改良,简言之,就是让朋友的归朋友,圈子的归圈子。

这样看来,未来或许还有更多的人打朋友圈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