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國家歌劇院:永續 在生活裡發生
歌剧院运用国际认证的能源管理系统(ISO50001)精准统计与分析场馆各项数据。 (黄少廷/摄;台中国家歌剧院/提供)
【撰文/吴岳霖】
台中国家歌剧院(下简称歌剧院),于2016年全区启用营运,由日本建筑师伊东豊雄设计,矗立于台中市西屯区7期重划区。歌剧院在建筑理念、剧场相关设施、交通运输、生活机能等方面,拥有与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其他两馆截然不同的场馆生态与营运思维,也促使其面对「永续议题」时拥有不一样的进程与方法,主要可从建筑与硬体设计、节目规划与营运核心思维切入,反映出歌剧院的特殊性。
建筑设计的先天优势与逐步更新
面对永续,歌剧院拥有一个绝佳的起跑点——建筑设计期间,整体设计概念就往「绿建筑」迈进,所以2016年开幕之时,就已获得绿建筑认证。由于绿建筑认证每4年都需要被重新审核一次,顺着这个起始点,歌剧院后续的馆内装修皆优先采用绿建材。
歌剧院早在2001年获得政府部分建造补助,一路到2016年才启用。建造初始,相当高比例的经费投注于建筑本体,而非剧场相关专业设备。全区开放后,厅院内陆续启用的设备多为十多年前标案购置,当这些设备达到汰换年限标准,后续都能精准更新设备,选用皆跟上节能减碳标准。
歌剧院艺术总监邱瑗表示:「从2016年开始,一路上剧场各方面的改善计划,让歌剧院在永续场馆的建置上面,虽然没有大声喊出口号,但一开始就已经在路上了。」歌剧院所做的是,在绿建筑的基础上,重新盘整过去所有的前因,正面转化为永续成果。
进一步地,歌剧院在文化部「造梦计划」的支持下,得以于2019年开始从空调系统、照明等设备进行节能优化。同时,在节能的基础上,延伸到积极的能源管理与有效运用,并于2022年导入「ISO 50001国际能源管理标准」、培训场馆同仁取得永续管理及碳管理相关证照,永续概念的意识从硬体修缮涵盖到软体建置。
与创作团队一同思考永续制作
在节目规划方面,歌剧院分别从国内巡演节目、国际共制、自制与委托制作几个角度体现永续。从整体来看,歌剧院以「巡演的外租节目」居多,这与台湾表演艺术生态及歌剧院的地理位置有关。针对此类型节目,歌剧院提供的协助包括:与团队协调歌剧院能够提供的设备,减低设备从他地运输的数量;或是发展更完善的行销平台,让团队减少印刷品的发送与运送,以及协助团队举办在地记者会,降低旅运、印刷等方面的资源耗费。
此外,邱瑗也举了几个例证,思考歌剧院在国际共制上,与团队达到的共识或想像。例如:2022年来台的阿喀郎.汗舞团《丛林奇谭》,仅有舞者跟影像人员来台,舞台上使用的道具都是运用台中在地回收材料制作而成。今年Arts NOVA系列中的节目《樱桃园》,则是再次运用亚维侬戏剧节淘汰的椅子,搬上舞台成为布景与道具。这类国际共制与交流,除了反映国际趋势外,也在过程中重新检视歌剧院自身的能量与诉求。邱瑗认为:「我相信这些国外节目在安排国际巡演时,就已经思考到这样的议题。那我们参与国际共制,是不是要把永续这件事情纳入,成为参与共制的考量之一?」
若国际共制、巡演都能有此思考,那么歌剧院自制、委托制作的节目也更能以此依据为考量。她表示:「从去年年底到今年、甚至明年,可以看到歌剧院自己制作的节目,都已经是从永续开始发展了。」其中包含在COVID-19疫情间,歌剧院开始以「绿色剧场」作为新艺计划的征件主题。今年已完成演出的《在消逝之前,能不能喜欢我?》,讨论在能源消失之前,如何与其达到更好的相处平衡,这个节目全程以零排碳、参与式身体造电的形式呈现作品。另一方面,即将在11月演出的《R&J and others》则是歌剧院的命题式制作,希望创作团队从节目各个面向寻找环境友善方案。例如:提供歌剧院既有旧制作物素材给团队,鼓励团队发想资源再利用方案;也分享歌剧院内的永续行动,让团队成员意识到有多少绿色行动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同步落实于制作及生活中。
透过这些方式,歌剧院试图与创作团队一同思考:永续如何在创作里发生。
永续的启动,始终来自于生活
对邱瑗而言,节目虽然是一座表演艺术场馆必须规划与思考的,但她更明白,永续涉及的面向非常多元,歌剧院也陆续达到联合国17项永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优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性别平权」(Gender Equality)、「净水及卫生」(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可负担的洁净能源」(Affordable and Clean Energy)、「合适的工作及经济成长」(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工业化、创新及基础建设」(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减少不平等」(Reduced Inequalities)、「永续城乡」(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责任消费及生产」(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气候行动」(Climate Action)等面向。指标的达成,具体地体现出歌剧院思考的剧场永续,来自「生活」。
举例来说,歌剧院因地理位置与周遭机能,再加上观光能量,馆内有各式生活主题的驻店,包含餐厅、咖啡店、各类商店等。为此,歌剧院推广并提出几项诉求:希望观众或访客自备环保餐具、商家不提供一次性塑胶用品、使用在地食材、提倡蔬食餐饮等。在「一座艺术与生活的剧场」核心理念中,将永续观念的警觉心,从剧场发展到周边生活区域。其他永续实践还包括,将雨水回收、蓄水,然后作为歌剧院周围树木、草地的灌溉用途,而且不使用化学肥料。歌剧院内部也由员工组成永续小组,尝试在每日工作过程中导入永续意识,改变上班与生活习惯。例如,歌剧院的自动贩卖机特别规划蔬食低碳品项等,看似从小事做起的行动,全面体现歌剧院在永续行动上的用心与细致。
对于永续议题的拓展与深化,邱瑗表示这与2021年歌剧院五周年庆时所做的社会影响力问卷调查有关,其中的内容不局限于节能减碳、绿建筑等项目,而是扩展到文化近用、多元友善、人才培育等议题。在这场调查研究中,突显出歌剧院在艺文环境中扮演的另一个角色——「人才培育」。由于中部地区较少表演艺术相关科系,在地人才培育不足。为此,歌剧院透过2019年成立的艺术教育部,推动中部剧场平台,串连整合中部地区的艺文场馆,透过资源分享、资讯交流及节目巡演等策略,强化资源整合,提升「人才永续」。
另外,人才永续也包含歌剧院的内部培训。问卷中发现,歌剧院多数员工是中部人,希望留在家乡工作,因此歌剧院也提供在职训练、协助同仁考取证照等,达到更好的职涯发展与规划。邱瑗强调:「我把歌剧院同仁当成是家庭的一分子。」进而辅导员工在自己的领域里继续往前走。永续,在歌剧院的日常生活里持续发生,让这座场馆不只是剧场设施。如果歌剧院是家,是台中这座城市的一部分,邱瑗表示:「我们一直相信一座剧场可以改变一个城市。歌剧院与台中作为两厅院之后,第一个有国家级场馆的城市,我相信这个出发点,歌剧院算是做到了。」
【完整内容请见《PAR表演艺术杂志》2023年11月号;订阅PAR表演艺术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