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利华:愿为中国交响打磨明珠
11月14日晚,指挥家谭利华执棒北京交响乐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了鲍元恺作品专场音乐会。除了第三交响曲《京剧》,鲍元恺的另一部新作、第七交响曲《京杭大运河》展露了其中“扬州歌酒”“齐鲁渔火”“津沽帆影”三个乐章。管弦乐交织着古琴、古筝和三弦,绘成运河沿岸灵动多彩的风俗画卷。
如今,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但《京杭大运河》并非逐热之作。这部交响曲从2018年开始酝酿,共八个乐章,目前鲍元恺正在着手谱写最后一章“御河争渡”。他与谭利华有许多期待,关于这部作品,也关于中国交响乐更长远的未来。
沿着运河饱览音乐地图
11月14日下午6时,入冬时节,天已黑透,中山公园音乐堂后门渐有人影攒动。距正式开演还有一个半小时,乐团走台刚刚结束,乐手们抓紧时间吃饭。指挥家谭利华却闲不下来,从剧场走到后台,他给作曲家鲍元恺发了几条微信,谈及排练的感受:“关于扬州的这个乐章,我觉得还可以再改改。”
谭利华和鲍元恺讨论的作品是《京杭大运河》。眼下,大运河题材新作品不断立项登台,相较之下,《京杭大运河》显得有点儿不着急。鲍元恺是慢工出细活的作曲家,他的第三交响曲《京剧》写了十个月,此前的构思过程长达四年。
“《京杭大运河》是我创作进程最慢的一部作品。”鲍元恺说,“运河这个题材很容易景多人少,静多动少。”今年三月,因为电脑硬盘崩溃,《京杭大运河》电子总谱全部损坏,又添了不少波折。目前,这部作品已完成七个乐章,它像一艘船,载着听众沿运河一路北上,两岸风光如画卷般铺展开来:钱塘龙舟、姑苏客船、无锡烟雨、扬州歌酒、齐鲁渔火、沧州明月、津沽帆影。
每个乐章,鲍元恺都运用了一件传统民族乐器和当地的音乐素材,比如“沧州明月”以管子为主奏,以河北梆子的唱腔和河北戏曲曲牌《高山流水》的旋律为基调,抒发燕赵之地慷慨悲歌的幽古之思;“津沽帆影”中,三弦与乐队描绘着天津水陆码头千帆竞发的蓬勃景象和天后宫奉祀海神的民俗场面,素材取自天津时调“靠山调”、西河大鼓“越调”等流行于当地的北方鼓曲。
《京杭大运河》的“小船”现在暂时泊在天津。鲍元恺正在构思全曲最后一个乐章、关于北京的“御河争渡”。这个部分,鲍元恺不打算再加入民族乐器独奏,而是由交响乐团各个声部轮流担任主奏,以全部的西洋乐器演绎京韵大鼓、京剧西皮等。“我从小在北京长大,眼看着北京走向现代化。”鲍元恺说,“这个乐章不是突出北京的地方特色,而是要强调首都的文化包容。”
“好作品要千锤百炼”
大运河历史悠久,沟通南北,是得天独厚的音乐宝藏。对于《京杭大运河》,谭利华有很多期待。几十年的指挥生涯,让他格外了解中国作曲家各自的特点,委约《京杭大运河》时他一下子就想到了鲍元恺。
“鲍元恺是国内作曲的大师级人物,特别擅长描绘风土人情。”谭利华说。最近几天,鲍元恺向他提起一段旧事:1990年11月17日,《炎黄风情》完成。整整三十年来,这部以民歌旋律和管弦乐色彩描绘神州大地的作品在国内外不断上演,它的创作,也与谭利华的建议有关。
不过,对待这位相识甚久的“大师”,谭利华也有“不太满意”的时候,就像《京杭大运河》“扬州歌酒”一章。“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人们熟悉的诗句,也是谭利华想要的感觉,但从实际排练来看,“弦乐部分有些复杂,古琴还可以多发挥”。他觉得,鲍元恺闲暇时不妨再去扬州街头走走,看看夜晚的古城老街,听听瘦西湖上摇船的姑娘唱首小调,品一品淮扬菜。现在的“扬州歌酒”,似乎少了那么点儿人们想象中的风韵情调。
事实上,包括“扬州歌酒”在内,《京杭大运河》一直在不断调整。对于手中的作品,鲍元恺向来精益求精,比如这些天他还在修改《炎黄风情》终曲《看秧歌》。“好作品要千锤百炼。”谭利华和鲍元恺这对老友有着一种近乎执拗的、一根筋的责任感,希望留下些“好东西”,“中国交响乐学派要建立起来,靠的就是好作品。”
近两年来,特别是疫情发生后的这段时间,谭利华整理了大量有关中国作品的资料。有时候翻着谱子,担忧就浮上心头。如今,交响乐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乐团和音乐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作品的数量不知翻了多少倍,然而能被观众记住的却没有几首。他迫切希望能有更多人沉下心来,像鲍元恺等前辈一样打磨一部作品。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作曲家们正值创作黄金期,阅历、技法都进入了圆融成熟的阶段,如果不能多留下佳作,将是莫大的遗憾。
创作好的中国作品,必须花大力气,比如民族器乐与交响乐的融合就是一大难题,尤其古琴、古筝等不能变调的乐器,钻研起来很耗心思,谭利华希望《京杭大运河》能实现一次突破,在“技术性”和“可行性”之间找到平衡,“只有技术性,太难听,没有技术性,又不是交响乐……”
音乐这条路实在难走。诱惑搅动下的音乐界,许多人难免变得“浮躁”,求快求量。有多少作品只演过一次就压了箱底?每当看见有人忙于在平庸的作品里消耗才华,谭利华总觉得惋惜,“再好的东西放进水里稀释,也会索然无味。一年写一部作品和写二十部作品,肯定是不一样的。”
一旦遇上好的音乐,谭利华推荐起来不遗余力,许多优秀的中国作品,都曾由他执棒首演,比如鲍元恺的第三交响曲《京剧》。他希望,指挥家和乐团在对待中国作品时,也要拿出演绎贝多芬、马勒、柴可夫斯基那样认真严谨的态度,要在二度创作中彰显出作曲家的心血,明珠不能蒙尘。记者 高倩